走遍全國,都可以看到政府舉辦各種節慶活動,知名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平溪的天燈節,還有客家桐花祭,與花蓮的聯合豐年慶典,當然也不能忘了馬祖的鐵板燒塔節,還有媽祖昇天祭,這些慶典擁有各自的特色,卻也有共同的期望:帶動觀光、創造內需、扶助商家與相關產業發展,已經形成政府和贊助企業,還有協辦與承辦單位和民眾的一個產業鏈結。只要活動持續地舉辦,就能保證相關產業的生計不至於斷炊。
以平溪的天燈慶典為例,在新北市的平溪鄉有許許多多製造天燈的糊紙店,本來是一項沒落的產業,卻因為政府文化部門的重視,還有地方民意的促成,讓整個天燈祭辦起來,做天燈的也因此得到來自政府與民間單位的訂單。貢寮的國際海洋音樂祭,除了讓新興樂團和非主流歌手有露臉的機會,也讓原本人口外流,產業外移的偏鄉貢寮,因此湧進大量的觀光客,不僅在音樂祭當時,也在平常沒有音樂祭的時候,漫遊北迴鐵路沿線。
馬祖的情況也是如此,受到國軍裁減的影響,以前習慣依賴阿兵哥採購的商家包括雜貨店、小吃攤以及菜商、肉商,還有魚販都感覺到明顯的衝擊,一些體質比較弱的店一家一家的關,目前生意好的餐飲店則是靠軍公教的老主顧,和政府採購才得以生存。
也因此,地區的政府部門在辦理文化、行銷活動的時候其實都會照顧一下本地產業,例如辦園遊會,用園遊券的方式補助軍民參觀,如此一來,也幫助了在園遊會設攤的地區攤販;有關單位把人潮引導到園遊會現場,再用園遊券來促使人潮購物,等於是讓擺攤的業者做了一筆生意。而且燈光、音響與表演團體等業者,甚至廟宇,也都能分一杯羹。
但我們要警醒的是:如果我們是認真的要達到拓展觀光,吸引遊客的目的,那可能要把整個活動從滿足內需(補貼地方商家與社團),提升到創意甚至革命的層次。我們只是個寫新聞的,在文化與行銷上有許多先進比我們有想法。我們所做的是提出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一、一個活動就算一開始辦得再成功,讓遊客或軍民覺得再新鮮,都有膩的時候,會想換換口味。
二、至於顧客想換口味,不是說這個「商品」不好,而是他期待有點新的變化,帶給他不同的心靈與五官的感動。我們長期活在這個島上,常習慣於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待客,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出同樣的旅遊餐,或者清蒸淡菜,說不定人家想吃西班牙淡菜海鮮飯呢?
所以囉!我們認為最「馬祖」的,在地鄉親很容易接受,旅客就不一定了。今年大受歡迎的「藍海的故鄉-馬祖音樂會」不就以鼓板融入國樂團演出嗎?跟單單只有鼓板,沒有其他旋律的表演,哪一個比較能感動從小在馬祖以外長大的聽眾(或遊客)呢?鄉親可以思考一下。
有成功經驗 還要再創新
-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