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無車日活動

  • 2011-09-23
 無車日運動起源於1998年9月22日,法國發起了一個全國性的「 In Town, without my car !」運動,鼓勵民眾改騎自行車、步行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旨在改善日益增加的汽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空氣污染、氣候暖化與石油能源危機,獲得許多民眾強力支持。而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陸續加入響應,歐盟亦於2001年將「無車日(Car Free Day)」的概念推廣至各國,並擴大成為「歐洲易行週(Euro-pean Mobility Week)」,至今世界各地共有2000多個城市共同響應,成為國際性的重要環保運動。
 週末馬祖也有兩場無車日活動,南竿場體驗電動車,北竿場則為健走活動,不過馬祖真的利用大眾工具者真的非常有限,多數鄉親都以小汽車或摩托車代步,只有少數的學生跟阿兵哥搭乘公車,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在宣揚無車日活動之際,必須深刻思考如何發揮大眾交通工具的功能,讓排碳交通工具使用率降低,方為實際之環保政策。
 依據交通部統計資料估算,國內上班族使用自小客車(約287萬輛)平均每天行駛約37.8公里,機車族(約784萬輛)平均每天行駛約 16.3公里,若全國的汽機車若每週1日不開(騎)車,每年可節省8.5億公升汽油,減少191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造林約133,776公頃,約等於5,159座大安森林公園面積。因此,辦理國際無車日活動,就是希望讓民眾重新思考,檢視現有都市交通運輸系統,彰顯環境保護之重要性。
 單車為最輕易取得之綠色運具,其零耗能、零排放特色,又能讓騎乘者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對自然環境百利而無害,走路更是絕對環保。因此,經濟部能源局也提出響應歐洲易行週(European Mobility Week) 2011年度主題Travel Smarter, Live Better,主要訴求在於透過減少車輛駛用,不但可降低空氣污染與噪音,使用低碳運具如單車旅行,亦能促進公眾健康;呼籲民眾善用多元低碳運輸模式,例如使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或響應共乘等,經由改變用車習慣一起體現「少開車多減碳,有您真讚」的低碳生活。
 響應國際無車日活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減少空氣污染,與全球同步宣導每週讓車子休息一天、少排一天二氧化碳,讓地球降溫!馬祖相對距離並不遠,無車日宣導選擇低碳交通運輸模式外,也鼓勵鄉親多搭乘大眾運具,民眾於1~2公里路程內步行,5公里內騎乘腳踏車,多走路、多運動,共創全民節能減碳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