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窩蜂的慶祝建國百年,有多少人記得當年建國革命的理想,又有多少理想如今獲得實踐呢?從北到南,從台澎到金馬,我們熱切地以音樂會、以徵文活動,還有靜態展覽,來慶賀國慶日的到來,勉勵自己不要忘記先賢的血汗,我們更不能忘記那些在專制官衙門口殞落的志士,所要推翻的是怎麼樣的不義。
宣統年間,大清帝國在列強的宰割下苟延殘喘,領頭的貴族,卻少有人意識到,也很少從事國家制度面與政策面的改革,好聽一點是明哲保身,說難聽就是愛護自己的利益。歐亞列強也看準了這一點,在資源上宰割中國,一方面也用金錢和軍火來支持清政權與各省軍閥。
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生在富有階級的家庭,不僅可以乘著對外貿易的順風車,取得暴利,甚至可以在整個列強與清廷、軍閥和企業的利益結構中,取得優勢,但為甚麼有許多富家子弟,不甘就此享受,反而拋頭顱、灑熱血,投向革命?所為的就是自由、正義。
自由,是整個民族國家的主權不受侵奪,對內有充分的治理能力。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更引進了社會科學-市場自由和階級平等的觀念。而正義的內涵,更是逐漸延伸,發展成講人權、公平競爭和照顧弱勢;總之,就是一個全體華人,不再委屈、匱乏的社會。
然而,這些境界真的達到了嗎?主計處公布今年第二季,國內貧窮線以下家庭的數據高達十一萬戶,已達十五年來的新高,貧窮階級對於社會福利的依賴,也達前所未有的境地,這些家庭所面臨的不是一時的貧窮,而是低階勞動技術不被採納,低階職缺被轉移到其他國家,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而政府習慣以減稅,和「降低勞動成本」回應,希望讓大企業根留台灣,進而多僱用這些失業群眾。可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追求若僅只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高利潤,則很可能(而且已經造成),在母國享減稅、在他國享廉價勞工優勢的情況,多面通吃,享受國家、社會給他的權利,卻不盡社會責任;如果我們放任國家繼續把資源放在表象的慶祝,並忽視基層人才的專業培育(包含勞動條件的改善與勞動專業能力的提升),那麼革命先烈所厭惡的貧窮、不義很可能會繼續上演。
革命十月,也是省思十月
- 20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