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釣大賽後的省思

  • 2011-10-01
 100年東引地區舉辦的全國磯釣賽已圓滿落幕,但得獎者的魚獲重量,卻是令人驚訝的少。何以向有磯釣天堂美譽的東引海域會變成這樣?從比賽魚獲中不難發現,地區的海域正以我們所不知道的型式在改變。
 除了東引以外,馬祖的其它鄉島其實面臨同樣的困境,是海洋生態改變?還是人為破壞生態?海裡的魚一天比一天少是事實,以海為田政策要何以為繼,這是我們共同要積極思考面對的課題,我們的漁民、釣友也要提升自省與自制的能力,共同來致力馬祖漁場的維護工作。
 馬祖四面環海,祖先歷代以海為田,曾幾何時一場大型磯釣比賽冠軍魚獲竟然只有一千多克,不是釣者釣技不佳,而是現在海裡的魚真的很少。不久前地區漁民捕獲一尾五斤的黃魚,竟可賣得近台幣十萬元,這表示物稀為貴,以後新鮮的海魚將成為有錢人的食材。曾經魚蝦滿海,現在卻一魚難求,主要原因當然是與全球過度捕撈,導致漁源枯竭有關,使用不正當手段或是高科技改良網具捕魚,更加速了海洋資源的滅絕。
 正因為海魚價值與日俱增,馬祖海域的資源爭奪戰已經悄悄開打,大陸越界漁船與本地大小漁船還有釣客,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要設法搶奪有限的資源,捕魚的網越來越大,越下越多,釣魚的人餌料與釣組越來越精良,不論是近岸還是近海,沒有人下網的地方就有人在釣魚,沒人釣魚的地方一定有人下網;因為爭相下網甚而頻傳漁事糾紛,馬祖的海域幾乎沒有一處可歇息、安寧,這永無止境的掠奪,連浩翰的大海都無法承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世人,漁業資源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由於我們捕撈過度、海洋環境破壞與污染、不當的捕撈與養殖方式等,導致我們的漁業資源枯竭,也破壞了海洋生物賴以棲息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要有合理、明智的使用方式,針對捕釣或養殖的方式、數量與時間等加以限制,訂出一套完整的管理辦法,我們知道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卻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我們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吃」海鮮文化的階段,對於海洋生物資源永續使用的概念與認知比較薄弱,此時政府扮演積極管理的重要角色。
 馬祖地區的漁業,從早期的興盛到現在的沒落,漁民或愛釣魚的朋友,對海洋生態丕變,應有很深刻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應是一年比一年強烈,我們一方面提倡限漁、休漁政策,同時,我們在揮竿之時,對小魚給予活路,也等於給海域一條生路。
 我們希望馬祖的釣場能有機會歇息,卻每年都辦磯釣大賽,種種的想法與做法,都與維護海洋生態資源理念背道而馳,這是大海的無奈,更將是人類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