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之慎之,勿以為真實

  • 2011-10-27
 在大家翻開報紙,閱讀各種文章的時候,多少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會因此發表意見,許多時候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親朋好友的解釋來加以整理,最後形成自己的看法。由於是經過層層把關和傳遞,因此會以為,這就是客觀事實。
 戰國時代韓非子曾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男子懷疑隔壁人家偷了他的斧頭,每天早上看那個鄰居出門,都覺得鄰居在隱瞞什麼,在偷藏什麼,後來斧頭找著了,看那個鄰居,一點都不像是小偷的樣子了。這個老翁就好像是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編織了一套自己的詮釋,自以為合理,也覺得「禁得起考驗」,但後來被真正的事實推翻掉。
 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難以避免陷入自己的偏見和預設立場,去認識一個人,甚至評斷一個人。當這個人因為主觀、客觀的因素讓我們不喜歡,那所有他所做的事情、說的話,我們都用放大鏡去檢視,希望能找出錯誤;如果這個人因為主、客觀的因素讓我們喜歡了,則他所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都情有可原,都值得鼓勵。
 同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衛靈公,也犯了這個毛病。他的一個近臣曾經跟他很要好,把他的車拿去開,把吃了一半的水蜜桃拿來給他,這些衛靈公都不以為意,還稱讚這近臣怎麼這麼孝順,願意開車回去看生病的母親。但是後來近臣因為某些緣故被衛靈公討厭,衛靈公才想起來,原來這個人斗膽把國王的車拿來開,把吃了一半的桃子給國王食用,簡直是大逆不道!
 現代社會的公民應避免以全然主觀的角度看事情,去發表意見,對一個人(或一個團體、一個思想或理念)毫無保留地接納或拒絕,這是很危險的,不僅是自己顯得不夠明智,還會被有心人士利用,對廣大民眾和國家的生存、發展造成傷害。希特勒用「民族自決」、「亞利安人至上」和迎合當時教會理念的說法,來討好德國各界,用強悍的演說魅力,迎合一次大戰後,自尊與經濟受創的德國人,就是一個例子。
 什麼是真實?社會建構學者認為「社會真實是建構而來」,該學說打破了傳播學界的「鏡子理論」,媒介可完全客觀反映社會真實,因此閱聽大眾在接觸新聞媒介、學術理論、候選人宣傳時,應需獨立判斷,避免隨意即認定所接觸的訊息為「真實」而產生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