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小三通趨勢跟著時代在變

  • 2011-10-29
 兩馬小三通走過十個年頭,雖然這期間也有令人鼓舞的發展,但終究不敵兩岸大三通帶來的衝擊。兩馬小三通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已經出現發展的危機,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過去兩馬以中轉為主軸的功能逐漸消失,甚至被大三通取代,因此我們必須重新為小三通定位;黃岐一日生活圈的構想為三通帶來另一種方向的思考,以旅遊取代中轉做為未來兩岸繼續交流發展的新誘因,未嘗不是一條可行之路。
 根據民航局最新的統計,兩岸定期航班自本(100)年1月至100年9月,雙方合計飛航14,634班,提供6,715,909個座位,載客5,207,593人次,平均載客率約78%。大陸方面集中於浦東(56班)、虹橋(28班)、北京(28班)、深圳(28班)、杭州(27班)、廣州(20班)、廈門(32班)、福州(27班)。今年1月至9月兩岸定期航班載客人數部分相較於去(99)年同期增加23%,顯示兩岸定期航班實施以來,載運情形持續穩定成長。相較之下,兩馬的運量在最近兩年出現下滑,甚至面臨要減班的命運,政策性的宣示終究不敵市場的殘酷現實,要從新開發客源才是接下來兩馬或兩個連江縣所必須要走的路。
 兩馬小三通之所以禁不起大三通的衝擊而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競爭力不足,而其競爭力來自海空兩方面,馬祖到馬尾航程無法與金廈相比是不爭的事實,受海象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程度,遠高於其它三通航線;在馬祖與台灣之間的空運交通,又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就這樣三通中轉客源逐年流失,現在馬祖的機場碼頭已經少見提著大小行李的中轉客源,兩馬三通靠為數不多的進香團勉強維持,終非長久之計。
 小三通對馬祖而言或許「心力交瘁」,但未曾「放棄希望」,未來當然也有機會「起死回生」,但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突破,馬祖地區近年來積極爭取希望大陸方面開放黃岐航線,原因是這條是距離最近且較不受海象影響的航線;除航線競爭力的優勢外,客源也要跟著轉變,近年來馬祖各界針對延伸旅遊動線做了很多的思考與努力,其中大陸連江縣黃岐鎮被列為旅遊動線延伸的最佳選擇,只可惜大陸方面仍沒能更積極做相對應的規劃。
 兩岸的交流發展至今,可以說沒有後路可退,雙方合作應站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下,共同推動較可行的方案,黃岐航線開通之事更建議拉高層級,透過兩岸協商管道更容易落實。小三通做為大三通前中轉的任務,應該算是功成身退,中央政府有責任為小三通新的出路想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