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發生許多跟消費者食品安全息息相關的新聞,像是一份長蛆的午餐,接連揭開學校營養午餐弊案、塑化劑風暴、蔬菜檢出農藥、肉品偽冒食品CAS標章等,吃入人體的食品危機,讓人捏把冷汗;馬祖各項物資來自臺灣,若沒有檢驗標章或清楚的商品履歷,其實食品安全把關也有風險。
今年起為推動馬祖有機無毒農藥,地方政府展開一連串的輔導與宣導工作,但最有效的推廣方式,是從馬祖消費者覺醒開始,只要消費者堅持購買在地無毒農作物,馬祖的無毒推廣其實可以加速完成,因為農民相信他的無毒種植是有回報。
除檢方偵辦營養午餐弊案外,各縣市政府也開始把關各學校營養午餐的採購過程,主要目的就是不希望國家未來主人翁在長大之前,就被有毒食物給毒害。在台北抽檢的五十七件樣本中,不合格率高達17.5%,像是加工肉品檢出可能致癌物氯黴素、蔬菜檢驗出農藥等。長期關心校園午餐議題的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呼籲政府除了應該要讓小朋友吃得飽,同時也要提供對孩子健康有益的食物。
一位綠黨立委候選人帶著他在土城彈藥庫無毒耕種出來的蔬菜表示,地方政府都有可調度的土地,應釋出土地規劃為安全農地,並從廚餘回收、有機堆肥做起,讓這些肥料成為土地肥力,農地不再使用化學肥料;政府也應鼓勵無毒、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讓安全農地種出來的糧食,成為兒童餐桌上的食物,這樣才能培養出國家健康的主人翁,也能保護土地。
過去全世界使用慣行農法的初衷是為了增加糧食收穫量,以及作物的外觀,但現在已經發現使用農藥會使得土壤裡的微生物死亡,微生物越多的土壤肥沃程度越高,慣行農法用農藥殺死了微生物,再靠化學肥料來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不但因為農藥與化學肥料增加耕作支出,更讓土壤貧瘠、讓環境充斥毒性。
馬祖推廣無毒農業,首先進行種植端農民的輔導,上述廚餘回收、有機堆肥製作等,都開始有計畫性的進行輔導,但要農民堅持辛苦的無毒種植,必須讓農民相信他的辛苦是會有代價的,也就是可以賣得出去。
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民從事無毒種植的過程中,也必須適度的開發無毒農作物的銷售管道,農民最在意的是賣不賣得出去,如果每位消費者都只購買又大又漂亮的蔬菜,認真種植的無毒農作物,成為菜園裡的滯銷商品,那不管用多少心力輔導,都將沒有效益。
今年好市多傳出有意採購馬祖無毒馬鈴薯,顯示馬祖有限的農地,適合從事高價值的無毒農業,學校在採購營養午餐材料,也可以透過地方政府平台,採購馬祖在地無毒種植蔬菜,讓孩子吃得健康,更讓父母安心。
無毒種植的農地非常需要照顧,在初期會有蔬果賣相不佳的情況發生,時間一久當環境生態平衡後,蟲害會有減輕的現象,消費者購買時應該清楚的知道,被蟲咬蔬菜反而是無毒象徵,推廣在地無毒農藥,除了地方政府努力外,也要每一位消費者的支持與配合。
無毒農業推廣從消費者覺醒開始
- 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