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政策「戈甸難結」的四蔽

  • 2011-11-12
 西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佛里幾亞國地當時所在地時,神諭牛車之繩仍緊栓牆柱上,無人能解開該繩結。亞歷山大費盡力氣仍無法解開,最後心一橫,直接砍斷該繩。後人常以「戈甸難結」(Gordan Knot)來喻指「難解的結」、「困頓阻塞」、「燙手山芋」。
 縣府團隊執政與議會議員就職已接近兩年,縣府政策推動是否窒礙難行?縣議員問政表現是否符合選民期望?本縣公共政策是否出現「戈甸難結」?英國哲學家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The New Organon)一書中,揭櫫四種蒙蔽真實認知的幻覺,或許可作為縣府及議會就職近兩年決策視框省思的路數,破除迷思翳障:
 一、洞穴之蔽(Idol of Cave):由於個人的生活環境及教育所造成的智識上侷限,一則滋發政策自戀,以管中窺豹方式行政策設計,未運用多元分析法找尋選案;二則單眼思考,為單一面向問題套牢,未及全局多元層面;三則打稻草人(straw-man argument),民主國家常出現此情形,任意移轉政策攻防陣腳,自設稻草人,再加以抨擊。
 二、種族之蔽(Idol of Tribe):導因於在心理上和思維上具有偏蔽因素,對事物的觀察往往得知於先驗印象,而誤認其真實性,缺乏審慎客觀的理性思考和嚴謹有度的科學分析。故爾,恐將產發拒斥知識,以自我既定之訊息為真,拒絕資訊的吸納;步入四自陷阱,途向老子所針砭的「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造就獨木成林,政治菁英可能未賴群策群力的並肩作戰團隊,僅憑單獨視框,無法構思完整套案。
 三、劇場之蔽(Idol Theatre):各種未經檢證的思想學說被人奉為真理,有似劇場中上演的戲劇,繪聲繪影。如此,一方面認錯問題,未能聚焦射準,衍生出「第三類型錯誤」(error of the third type),即用正確的手段解決錯誤建構的問題,出現「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現象;二方面爆發政策吸毒,對於錯誤方向,府會政治菁英對其支持政策執迷不悟,如同嗜毒般,飲鴆止渴;三方面忽視循證,政策師心自用、未切實情,以致策略失靈、政策脫臼。
 四、市場之蔽(Idol of Market):流言蜚語經市場口耳相傳,常與事實不符,混淆了民眾對事物的真正了解。職是,一來掀起政策疑惑,未能清楚瞭然內涵,難以接受或順服;二來為而不宣,缺乏政策傳播,未對衝突與僵局進行化解,亦未有包裝行銷;三來支持鬆動,在缺乏視框交流與反省的政策運營下,非但無法勝出合超效應,更將影響基本盤及中間選民的流失。
 「民之所向,不可不察」,在時局丕變、民智開化的時代環境,廣察民意、博訪周諮是決策者刻不容緩的要務,惟其如此,方足以使社稷步上高度成長,且賡續不墜的正鵠;緣此,我們衷心地期待,縣府上下在政策規劃之際,能孜孜矻矻,謀求民眾幸福;議會議員在監督問政之時,能專業理性,跳脫派系利益,府會集思廣益、黽勉同心,破除四蔽,朝向更富政策正當性的理想畛域伐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