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是否要興辦「觀光博弈」等議題,近來引來不少在地賢達與台灣倡議團體關切,其多高舉道德和治安大旗,持保留與迴避視框,並以各種論據方式,指出可資造成的混沌窘困,影響地方發展深遠、蹇滯多阻。而縣府方面,目前正進行推動觀光博弈公投程序,希望透過住民自決的方式,開啟該議題的政策機會窗(policy window),提供民眾未來馬祖建設發展的新選擇。
針對觀光博弈等議題,反對的個人與團體透過發表文章與購買廣告方式,對馬祖發展觀光博弈產業提出「示警」,而民間贊成觀光博弈的民眾與團體,則未有如反對派一樣集結成勢,提出明確訴求與贊成理由,兩種正反意見在媒體「意見市場」上出現一強一弱的形勢。「示警論證」(argument from alarm)原為決策者或政策分析家,對於擬議中的政策選案所可能產生的罅隙與風險提出預警告示,以期對套案更加關注與琢磨,並有更多商議互動的省思空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未經循證(Evi-dence-Based)的警示,其訊息未必為真,反而會扼阻方案的媒合、影響標的民眾的區辨力,步入「過度倡議陷阱」(over-advocacy trap)。
在地賢達與台灣倡議團體的「警鐘」其論點是否切實可能?抑或係陷入認知偏差,缺乏全局思維的單眼思考,職司者在進行政策抉擇時,或可透由William N. Dunn的「政策合理性指標」進行解剖。
根據公共政策學者Dunn的研究,一項政策的選擇合理性,要通過九項標準的檢定,方可進行推介與採納:一、效率性:觀光博弈是否能以最少成本、最小投入,而獲得最大利潤與營收。二、本益比:要嚴謹的面對是否有相關利害關係人為此承擔許多外部的不經濟。三、涵蓋性:政策正負影響都要窮盡地加以列舉,不可偏廢或偏重單一得失。四、回應性:觀光博弈政策規劃與合法化過程中,是否建立公共商議平台,具體回應並滿足四鄉五島百姓意見與需求。五、適法性:觀光博弈政策是否可能獲得有權機關在合法化階段的支持。六、可行性:包括翔實政治、環境、時間、技術、行政、經濟等可行性的剖析,其中,政治可行性尤為重要。七、衡平性:觀光博弈在公平性與社會正義上是否兼顧?八、正確性:亦即觀光博弈方案施行後,能否有效改善馬祖的觀光問題,為地方帶來錢潮與人潮,引進更多的鈔票與建設?九、妥當性:觀光博弈政策的運行是否恰當?換言之,若是項政策妥當,即是同時滿足效率性、本益比、涵蓋性、回應性、適法性、可行性、衡平性與正確性指標。
政策學者Mayer嘗言:「政策規劃的最重要特性就是理性」。洵是,示警論證固然可補充公部門省思選案的設計,避防危機的爆發,產生政策失靈;然而,主事者不能單賴偏聽、忽視問題系統,陷入「政策封套」(policy enve-lope),而應積極的透過Dunn的「政策合理性指標」,進一步「冷腦」與「理智」加以審度探索,以期能察知異見端詳實情,理性進行全局思維,如此方為上焉之道。
慎思示警論證 政策應具全局思維
- 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