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各界近年來積極爭取開通馬祖-黃岐航線,縣府觀光局日前更拜會海基會,希望中央高層能將此議題納入兩岸協商議題,而大陸方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福州《黃岐(環馬祖澳)旅遊區發展總體規劃》亦通過專家評審,顯示這條航線很可能成為繼馬祖-馬尾小三通之後,另一條可能帶動兩岸交流的新航線與新契機。黃岐航線的開通指日可待,我們做好準備了嗎?馬祖雖有十年的小三通經驗,但黃岐航線的開通仍考驗馬祖南北竿現有的碼頭設施,港埠規劃應及早因應。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馬祖地區自民國九十九年兩岸部分機場直航以來,小三通客運航線從前年的90882人,萎縮到去年的58543人,顯示兩馬小三通正因為多項主客觀因素無法配合,在往下坡走是不爭的事實,在此同時我們看到金廈小三通即將推動夜航船班,兩相比較下就知道問題出在那裡。海空交通的競爭力在於速度與舒適性,兩馬小三通與金廈小三通之所以有天壤之別,航程競爭力是主因,這也是馬祖各界一直在尋求突破黃岐航線的最大動力。
就開通黃岐航線一事兩岸兩縣經過多次的接觸與溝通,正在異中求同的道路上,現在可以說只差政策臨門一腳,在兩岸正常局勢的演化下,黃岐航線應是十分樂觀的。一旦黃岐航線開通,馬祖地區現有南竿福澳及北竿白沙為對大陸小三通口岸,都有可能成為黃岐航班據點,南竿因為已有十年與馬尾三通的經驗,各項通關設施及旅運動線可以馬上上線作業,而北竿白沙就設施與旅運動線上卻相差甚遠,而即將推動興建的白沙浮動碼頭也因為地方共識的不同,仍處於協調階段。
自戰地政務解除以來,馬祖四鄉五島陸續推出港埠建設計畫,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缺乏長遠規劃是每一座碼頭普遍存在的通病,若我們還不能從失敗中求取經驗,仍然不願突破老舊思維,設施建設可能永遠趕不上發展需求。民國一百零一年至一百零五年馬祖港整體規劃與未來發展計畫預定十二月九日將提報交通部審議,這計畫初稿中可以看到縣府仍以兼顧四鄉五島需求為出發點,每一座碼頭都有相關的建設,而這一次的建設可以說是各碼頭改善體質難得的機會,而每座碼頭的需求與目標均不同,依發展所需的建設期程亦有所不同;我們建議縣府在提報計畫時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以因應未來地方發展的需求。
黃岐航線是馬祖旅遊版圖向大陸延伸的方向之一,而北竿白沙未來很可能因佔空運地利之便,成為與黃岐對口的重要據點,白沙未來的港埠設施改善包括現在規劃中的浮動碼頭等,都應該有更前瞻的構想;任何建設都應保留發展的空間,特別是港埠硬體設施通常做下去就很難變更,所以事前的評估規劃影響既深且遠,不能不慎。
為開通黃岐航線做好準備
- 2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