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連江縣育幼院留下記錄

  • 2011-12-07
 「人」才是馬祖最重要的文化資產,雖然在馬祖已經不見育幼院的痕跡,但歷經四十個年頭,連江縣161位育幼院畢業院生卻依然緊緊相繫。育幼院的過去是馬祖的歷史,院生點點滴滴的故事,也是馬祖特殊年代常民生活的一環。在當年的特殊軍政時期,貧苦無依的孩子受到政府的照顧,今天成為社會中堅,雖然那個特殊年代的故事已經結束,現在僅存一些當年的剪報片段,但在當事人多數都在的此刻,或許相關單位可以做成紀錄片,讓這個感人的歷史過去變成共同的記憶。
 有民眾發現近來在台灣書局看到關於馬祖的新書,有別於過往單純的旅遊叢書,是以旅人觀點書寫的手扎筆記,在精美的攝影圖片及瑰麗的文字之中,卻不見在地「人」的生活足跡,當然短暫停留馬祖的過客,無法寫出馬祖人的故事,但這是一個缺憾。
 若視地景為一個活的、動態的整體,人是藉由身體參與、生活實踐和土地發生相依並存的關係,要了解馬祖的文化主體,就要從常民的生活空間來觀看,才能明白馬祖的歷史如何在自然、文化地景上,呈現出意義與價值。而人是營造生活空間與馬祖故事的主角,每一階段的歷史都是由人所組成,沒有人的歷史就欠缺感動,而屬於常民的故事,是馬祖現在最欠缺的一塊。
 十一月二十日一場連江縣育幼院的四十週年慶,來了近百位的畢業院友及當年的義教與老師,有從全國各個角落趕來,更有從國外不辭千里、不惜成本返國,現場氣氛不是喜宴,卻有濃濃的溫馨氣氛,大家會自然而然的尋找同梯的伙伴,就跟當兵的人退伍後感情特別好一樣,那些當年一起讀書、一起搗蛋、一起長大的伙伴,就跟手足一般,現在每個人談起那段時間的點點滴滴,依然熱絡、記憶猶新。
 連江縣育幼院院友會今年第一次製編首冊院訊,找出許多當年的老相片及些許剪報資料,相信這已經可以找到最豐富的資料,部分資料也許大同之家有所保留外,其他地方要找到相關資料著實不易。
 慶祝育幼院40週年慶之際,也發現161位院友中已經往生六位,而多數院友都已經堂堂邁入中年,而當年的老長官及師長更不用說,所有的故事都留在他們的記憶中,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個三天三夜,但就是沒有人曾經為他們寫下故事。馬祖歷史需要加入「人」的故事,連江縣育幼院是一篇當年令人感動的故事,很值得重視與保留,下一個四十年她的故事在哪裡,就看今天如何紀錄。
 過去育幼院的院址在現在連江山莊,為查緝隊使用中,未來查緝隊搬移後,育幼院院友希望可以成為院史館,讓那些年的故事,成為馬祖的歷史,值得有關單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