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百年馬祖發生兩起貨船海上失去動力的危險事件,一次是三月份的永順66,一次是本月五日發生的新華輪,一個在靠近台灣海域,一個則在馬祖海域,雖然最後都有驚無險,但檢討每次的救難過程,仍發現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地區沒有一艘拖帶船,海巡僅能戒護,相關必須再三聯繫是否附近有作業船隻,又是否有拖帶的能力,海上救難貴在黃金時間,一分一秒的浪費都是在跟生命搏鬥。
馬祖臨海不管客貨輪的作業量均很大,海上作業就有一定的風險,今年發生兩起海上失去動力事件,去年年初也有臺馬輪失去動力事件,客輪因為搭載許多旅客引起注意,後來也是海軍的拖船予以拖回,還花了百餘萬元,而貨輪至今都仍然依靠同業相挺,海巡接獲通報雖然會前往戒護,但巡防艇沒有拖帶設備無法進行拖帶,都要仰賴其他船隻協助。
以新華輪為例,當晚幸而已經駛往莒光海域,當時水深四十尺,否則完全失去動力後,又無法錨泊風險極大,而當晚根據海巡描述海象極差,因隨時都可能發生流錨現象而情緒緊繃,但當晚碼頭都無作業船隻,根本找不到船前往進行拖帶,只好在無動力情況下漂盪一晚,並隨時做好棄船的準備,這一點也具有很大的風險。港務等相關單位在緊急救難上,雖然都有相當的經驗,並且都能在極短的時間,聯繫相關的救援及拖帶,但海上救難是在跟時間賽跑,能減少一分一秒的等待,就少一份危機。
至於,兩岸的客貨輪往來密切,金門在二○○八年曾發生過大陸同安輪起火事件,現在已經展開正式兩岸官方的海上救難演習,馬祖則多次要求建立兩岸海上緊急救援機制,但至今都沒有獲得回應。雖然兩馬往來頻繁,也有些許私下聯繫管道,但救難機制的建立,必須建立在正式的官方窗口,一旦發生海上事件,可以立即啟動救難行動,派遣相關救難船舶前往救援。
但在爭取兩岸緊急救難機制設置的同時,馬祖的救難相關條件也必須提升,馬祖至今沒有自己的拖帶船,一切都只能依靠軍方,而海上險象環生,救人必須把握時間,相關設施的充足,也是救難的必備條件。
建立兩岸海上緊急救難機制及強化救難設施
- 20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