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顧問公司專業評估結果與部份地方民意期待有落差,北竿白沙浮動碼頭興建案經過多次說明會與協調會,興建地點至今未能拍板定案,不急著定案也讓各界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公共建設之目的是服務民眾並提供地方發展的需求,當專業與民意出現落差時,最終決定時的取捨是在所難免的。不論將來白沙浮動碼頭選址何處,我們可以確信的是「非建不可」,而這短短五十公尺的差距,更不應該成為遙遠的距離。
白沙浮動碼頭興建案經由縣府積極向中央爭取提前推動,目的是希望能提供每年約二十萬乘客更安全的乘船空間,同時又能符合未來兩岸三通可能的需求,經由顧問公司專業的評估結果,內港小船渠的東、南、西、北共四處排除了南與北,比較可能興建的位置只剩東與西兩側,又從評估各項優缺點的量化比較表中,得知興建於西側的加總評分最高,於是縣府在說明會時初步選定,以西側為第一優先方案,但北竿部份民意認為宜興建於東側,較能符合目前的需求。
馬祖過去十多年來推動的大小建設不計其數,諸如機場、碼頭等重大的建設案在政策的形成過程中,通常對專業的評估給予較高的信賴與期待,但也曾發生專業與民意落差的現象,此時設法異中求同是折衷的方式;而白沙浮動碼頭興建於東側或是西側,目前看來最大的差別,是在乘客登船點約五十公尺的差距。
選址的爭議應回到問題的原點,浮動碼頭是一項重要的設施,其目的是服務「使用者」,而使用者有兩種人,一個是開船的人,一個是搭船的人,首先要考量的當然是開船的人,如果船不好靠,搭船動線再好也沒用。因此,浮動碼頭選址不能不考量現在的19噸及未來可能的49噸級或更大船隻靠泊的難易度問題,再來考量的才是搭船動線,以及未來發展性的問題。
公共建設雖然源於政策的決定,但共識形成的過程不應有太多政治考量,專業領域的議題應回歸專業來討論,而專業能否取信於民,得視其專業的權威性與規劃的完整性而定。浮動碼頭的選址問題應儘早完成共識的凝聚並儘早加以推動,特別是在南竿已有該項設施,與其對應的白沙碼頭不能沒有對等的設施。
白沙浮動碼頭非建不可已是各界的共識,在這樣共識的前提下,任何方案都可以透過討論來進一步取得共識以利推動;在民意形成政策的過程中,時間會讓議題發酵,最終將形成漏斗的效應,期待白沙浮動碼頭,能在專業與民意之間取得平衡與共識,既能解決現存問題,亦能滿足未來發展。
別讓五十公尺成為遙遠的距離
- 20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