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地區民眾不難發現﹐高經濟魚類在馬祖吃不到﹐反而在對岸大陸餐廳有消費者大啖美味高檔海鮮﹐大陸消費隨著經濟起飛有了很大變化﹐有錢人越來越多﹐在馬祖海域生產的很多高經濟魚類﹐幾乎全部被大陸市場搶去﹐在地民眾吃不到、也吃不起。隨著全球漁源枯竭持續惡化﹐高魚價時代已經來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不好吃﹐卻又不得不吃的養殖魚類。
走一趟大陸福州的餐廳可以發現﹐很多水產品在馬祖看似平常﹐但價格卻高的驚人﹐石狗公一斤要 80元人民幣、淡菜也要50元﹐其它如黃魚、鮸魚等更是有錢不見得吃的到的高級魚。造成魚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近年鮮魚產量每況愈下﹐物稀為貴讓海魚一年比一年價高﹔最近馬祖民眾發現每年秋冬季常見的鮸魚在市場鮮有販售﹐原來多數漁獲轉運到大陸﹐因為同樣的價格在馬祖有人嫌貴﹐在大陸是有多少收多少﹐消費市場落差變化如此劇烈﹐讓以海為田的馬祖不得不向價錢低頭。
「過度捕撈」被國際間視為近五十年來海洋資源枯竭的罪魁禍首﹐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許多國家和漁民都在捕撈技術、船隻數量、人力上加強投資﹐使漁業生產超出了自然資源系統所能提供的生產極限。許多證據顯示﹐台灣附近的海洋資源已經開始減少﹐甚至在數十年前就已達到開發捕撈的極限﹔聯合國農糧組織早在1992年發表的「海洋漁業和海洋法」報告中發出警告﹐80年代全球上岸量增加﹐只是少數幾種上岸量特別多所致﹐真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其實停止增長﹐表示遭破壞的海洋生態已經對某種魚類產生無法回復的不良後遺症。
一向愛吃鮪魚的日本民眾﹐近年來因為野生鮪魚捕獲量大幅減少導致價格上揚﹐日本民眾開始嘗試吃價格較低廉的鮭魚﹐魚價影響了消費型態改變是不爭的事實。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由於我們疏於管制與管理﹐海域資源正走向枯竭的道路。最近大陸組成磯釣訪問團與馬祖磯釣協會進行交流﹐磯釣在大陸發展不久﹐但卻被許多沿海省市視為未來重要的休閒觀光漁業產業﹐這也表示大陸對於傳統的捕撈需要轉型有了新的思考方向﹐特別是在養殖漁業方面做很大的投資與技術研發。種種跡象顯示未來是高魚價的時代﹐馬祖四面環海﹐吃得到新鮮海產本是理所當然﹐但現實面不見得是如此﹐消費者要學習面對﹐甚至是改變消費型態來因應。
供需失衡 高魚價時代來臨
- 20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