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高齡化社會到來,休閒運動是年長者「活的健康、活的快樂」的唯一管道,運動場館設施的缺乏,將致年長者無地方可運動,或是運動場館距離太遠,造成年長者往返的交通問題。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顯示,台灣已經逐漸步入戰後嬰兒退休高峰期,屆時每年將有三十九萬人退休。如果這些退休老人每天無所事事或整天抱著電視發呆,他們的腦力、智力、情緒、身體都將急速退化。年紀大不一定就是社會的負擔,我們除了要落實幼兒教育,也要正視現有的運動場館資源是否符合老年人口參與休閒運動的基本需求,並且要積極改善,讓銀髮族動起來。
年長者因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運動必須要慎選自己身體所能負載的運動類型、運動量並依照個人喜好、環境因素、身體健康狀況等,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項目持之以恆;尤其是在冬季時候,在馬祖生活的年長者更是需要妥適的運動場所,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
隨著年齡增長,中高齡者骨頭強度逐年減弱,不運動會加速退化。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及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現在銀髮族從事健身運動是顯著增加。但是,安全是運動過程中最大考量,現有運動場館設備並不都適合各年齡層的人;尤其在面臨人口老化之際,以目前現有的運動場館設施,數量可說是相當的不足。因此,如何增設、改善台灣老人亟需的休閒活動場館與設施問題,還有賴相關部門積極去面對,打造真正符合全民運動的優質環境。
現在的社會和以往農村生活型態不同,當孩子一個個長大、結婚生子以後,父母不一定需要子女侍奉,他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雖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是每天去參加社區老人會、婦女會的各種課程,如書法、畫畫、唱卡拉OK、打槌球等,或是旅遊活動,生活自由自在,快樂得不得了!有的比較傳統保守,他們不願打擾子女,獨自過自己的生活,平時種種菜,假日子女回來探望時,自己種的菜還可以分送給子女,讓他們品嚐到菜香中有媽媽的味道。有的則是清閒派,平時到公園散散步,順便做個運動,有時到鄰居家串門子,或者看看電視,輕輕鬆鬆過日子,生活一樣愜意。
但是,不管怎樣,提供完善的生活空間與福利體系,才是讓銀髮族快樂生活的根本保障。如果居住的地方有有一間老人活動中心,每週都有為退休老人們所設計的活動,如織毛線衣課程、花藝設計、舞蹈健身等,相信年長者會更加樂於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會。此外,聘請專業的運動教練幫年長者做體適能檢測,評估體能狀況,確保安全;提供專業、專屬的健身器材及醫療諮詢,相信能夠更加滿足老年社會的需求,促進社會整體的幸福感。為落實提升年長者的生活品質,應匯聚社會大眾支持與協助的力量,共同成就一處設施更完備、充滿家的氛圍的銀髮樂園;鼓勵年長者從事休閒運動,建立自信自主的健康人生。
老人家是個寶,除給予體貼照顧之外,他們內心的感受,做子女的也要多予體察及深層的關懷,讓他們的晚年充實而滿意。
體貼銀髮族
- 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