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壽校園大禮堂改建之評析

  • 2011-12-27
 多元化社會,原本多元聲音,而且不見得是不好,尤以議題經過討論,雖會不同意見,但激出不同看法,都值得相關參酌,並可梳理出較好方案;只是過程會帶來某些程度困擾,不過最後會是多數能接受。以介壽國中小大禮堂暨司令台改建方案就是一例,教育相關部門要慎重。
 引發討論的介壽國中小禮堂改建一案,校方慎重其事,舉辦校友暨社區說明會,出席鄉親雖不多,但過程都要走完,後面就留給校方及教育部門多思考,並在掌握預算期程下,做周全的決定。
 以校舍安全、教學環境、空間需求下,大家當就校園整體規劃為考量,一切以學生使用為原則,回憶可透過校史館、時光走廊等的設計規劃,避免剝奪學生使用空間。家長表示關切也很正常,認為校舍教室等建設,應以現在使用學生為最重要考量,不可因其他考量危及學生安全,這些意見有它的道理在。
 校內多數水泥建物有許多超過半世紀老舊海砂屋,並有腐蝕剝落現象,並經鑑定多數需要立即改建或補強,地方教育部門提報教育部爭取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中補助,是有必要。另外,該校3合1體制的幼稚園所在位置容納120位學童也確實不足,因此選擇禮堂為幼稚園新位置,而且背山面海不受東北季風影響,操場活動空間也會擴大,增加學童活動空間,校方考量亦有它立論基礎。
 就歷史建物、記憶空建而言,大家也認為兩側危樓當需處理,中間大禮堂部分結構尚可,它不只是對記憶空間維護,也是價值觀問題;不少人士看法是拆掉很可惜,不要把以前的東西都破壞掉,留下司令台與兩根柱子,保留馬祖學子共同記憶;而部分校友則直接反對拆除,甚至建議乾脆原址補強成為地區教育博物館,因為在地區各校大興土木的情況下,在馬祖教育已沒有歷史建築區塊,現今所看到都是新冒龐然大物。
 不管是週會、才藝表演、畢業典禮、運動練習等等,每一個人都曾經在禮堂裡付出許多的青春歲月,雖然理解所謂安全考慮及空間實際需求,但主辦單位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考量;拆掉重建是最簡單、最不麻煩,但也最缺乏人文素養的作法。
 要拆一個建物,以現代機具,一天就可躺平;但轉身之後,難以再追回,原址建物又從0歲開始。我們理解不同角度、不一看法,前述多元的聲音,不見得是不好的事,尤以議題經過討論,雖會不同意見,但激出不同火花,都值參酌思考,只是過程會帶來某些程度困擾、麻煩,但相關單位必須承擔,梳理出較好的方案,相信最後會是多數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