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人員的依法行政與服務奉獻

  • 2011-12-29
 機器,若缺乏螺絲釘,將使零件鬆脫,無法運轉;船舶,倘無燈塔的引領,將容易觸礁,難以抵岸;道路,沒有號誌燈的指示,事故將紛至沓來,無法暢行;同樣的,公部門若缺乏公務人員的參與和協助,將使國家機器空轉,致使民不聊生。無庸置疑地,公務員是政府施為不可或缺的要角,「依法行政」與「服務優先」則為其治事的圭臬,兩者間該如何拿捏取得平衡,不致偏頗,成為不可避諱的要務。
 依法行政,係服務的準繩,要公務人員處事不偏不倚,在法令授權範圍內,秉公處理,公正執法,不因人設事、因事設人;西漢廷尉張釋之即為值得效尤對象。某日漢文帝出巡經一座橋之際,橋下突然冒出一草民,驚嚇到車隊的馬匹,文帝怒而將其交付廷尉審理;而後,張釋之斟酌法令,僅判以罰金處分。文帝聽聞後大怒,直指其未受傷,多虧馬匹性情溫和,設若為其他馬匹,必受傷害;但廷尉竟只輕判。張釋之不懼皇帝的斥責,堅持判決得依當時法令裁量,並指出:「廷尉是天下執法的標準,任意加重或減輕都會使百姓無所適從。如果我執法有所偏差,那人民以後如何遵守法律呢?」洵是,在法治社會裡,公務人員應秉持官箴,切實依法行政,不欺暗室,方為人民所信服。
 公務人員除恪遵法令規範外,亦要有服務奉獻、人文關懷的精神,在法律授權範圍內,積極找尋對人民最大優勢的利基,嘉惠百姓,把愛心與耐心散播至每一角落,俾使溫暖滿人間;否則,將成為冷酷無情的法匠。范仲淹,在蘇州任官時,購置田地、設置學府,救濟不少貧困庶民;無國界醫生組織,不顧無情戰火波及,自告奮勇前往災區為民療傷醫護;俄國作家托爾斯泰,關心農民生計與自由,自願放棄貴族身分,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並寫信與沙皇溝通;馬偕博士,不計民間因誤解而對其敵意,抱持「寧願燒盡、不願毀朽」的精神,賡續於台灣傳教與行醫,奏啟台灣西式醫療樂章。誠是,人世間最動容與溫馨的畫面,莫過於那一幕幕服務關愛的情節。在當今世代的公僕,除奉公守法外,更應謹守「哈姆雷特的建言」:「扮演睿智的少數,而不是強權的少數;追求長遠的公共利益,而非強勢的壓力。」
 有道是:「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馬祖地區自戰地政務時期結束後,逐步落實地方自治,途上法治時代,並引進許多公務生力軍;而這些公僕除應秉持依法行政態度外,更需兼具「苦民所苦」同理心,為四鄉五島鄉親服務,引航馬祖向前行。一言以蔽之,公務人員若具有光風霽月的人格、廉潔自重的情操、仁民愛物的精神、以及嶔崎磊落的行為,必受百姓的愛戴與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