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疑鄰盜斧」效應 興訟謹慎為之

  • 2012-01-12
 每逢選舉年,社會氣氛變調,平日正常的舉止活動,不免被曲解或質疑,甚至檢舉、興訟;或許是大家敏感,我們認為,不必太放在心上,要自我冷靜及節制、守法;再者即使檢舉及興訟,是揭舉不法行徑的必然手段,但也要謹慎為之,不可擴張解釋及自我合理化,就像大家都聽過「疑鄰盜斧」的故事,以疑人之心看人,所有舉止都會令人起疑,務必要有周全詳實的證據再提出,更忌道聽塗說、漫天灑網,以免浪費司法資源,又傷了鄉親情感。
 《列子•說符篇》中記載著有一篇很有名的寓言,原文為「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翻成白話文就是:「有一個人丟了斧頭,怎麼找也沒有找到,懷疑是被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就仔細觀察他,覺得他走路的樣子像偷了斧頭,說話的樣子像偷了斧頭,臉上的表情、動作舉止,沒有一樣不像是偷了自己的斧頭。可是過了不久,他偶然在一個地方發現了丟失的那把斧頭,才想起來是幾天前忘在那邊了。這時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發現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正常,怎麼看也不像偷了斧頭的樣子。
 由此寓言可以知道,一個人只要對某特定人帶有不客觀的看法,或是彼此之間有利益上的衝突,就會產生懷疑及偏見,甚至是錯覺,原因就是他對特定人的懷疑從開始就不斷累積、不斷膨脹,而在思想中形成了主觀印象,就像寓言中主角很主觀的認定「鄰人小孩偷了他的斧頭」,即使到最後才發現是自己主觀偏見所產生的錯覺。
 人的思想中,所謂的印象、觀念,必然會對相關的思維產生作用,所以在觀察分析對方時,會不自覺的把對方同這個印象連結起來,並用它去解釋對方行為的每個細節,得到的結果自然就是偏頗的。而這個過程發生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他沒有意識到是印象在起作用,因此就把它當成了自己的感覺;意即他的這個「感覺」是主觀印象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對事實的客觀判斷。
 選舉就是如此,會有很多無奈,各種平常例行活動都會被放大檢視,所以,大家在選舉前後,選民也要自我節制,冷靜看待選舉,不要隨著選舉氣氛起舞,選民也不能無根據或道聽塗說,去批判候選人,要用神聖一票投下自己心中的候選人。
 選舉不是每年都要選,但鄉親間的親情友誼是長存的,切莫因一時的選情激烈,引用一些民眾所反映的檢舉、訴訟等司法手段,甚至將原本正常舉辦的例行活動擴大化,真的是易成緊張氛圍,因選舉而興訟此情形,確實該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