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壽校園老舊校舍改建應慎重

  • 2012-02-03
 介壽國中小禮堂改建一案獲得許多鄉親的關注,介壽國中小在主管機關的要求下進行馬祖與台灣兩場次的說明會,在馬祖場次的說明會中,進行校園建築耐震詳評的結構技師特別到場說明,現有禮堂及幼稚園現址的各項數據值都顯示不符合安全使用,建議拆除重建,因此才有教育部老舊校舍改建經費的補助。
 校長已經在多次場合中,詳細的說明改建的目的是為了給學校師生安全優質的學習環境,學校師生及家長也希望透過此次的改建,讓孩子的學習空間更有品質,這可以從馬祖場次說明會中,家長表達的意見看出端倪。一位家長就表示,雖然認同大家對於禮堂的情感,但身為家長他最關心的是安全的環境。
 但也有許多介壽校友,大力奔走,希望為馬祖教育留下歷史,因為隨著校園整建工程在各校展開,馬祖已經幾乎找不到教育方面的歷史建築。而介壽國中小大禮堂,不論歷史價值、造型設計,都可說是馬祖校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拆掉就沒有了,因此介壽校友、文化界才有「搶救介壽大禮堂」的呼聲。
 來自各界的建議與批評,校方都非常虛心接受,畢竟介壽校園不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新學校。我們要思考的是,校園整體規劃未必就是代表將出現新的建築,校園規劃有時是對傳統的尊重與延續,例如台灣大學在民國七十一年由當時校長虞兆中推動校園規劃委員會,進行校園環境總規劃,強化了台大的校園歷史,讓怪異的新建築避免出現在台大校園,至今台大校園裡學生上課的教室常會是日據時代的建築,而新建築也是跟著舊建築的主調走,不喧賓奪主。
 另外一個例子是桃園縣首座校園歷史建築-新街國小的教職員工宿舍。新街國小校園內的歷史建築是一棟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教職員工宿舍,在民國九十二年學校進行校園重建工程時保留下來的。該校校長余謝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在進行重建工程時,原本要將所有的宿舍一併拆除,但就在怪手開進校園之前,校方和建築師赫然發現裡面居然有一棟建築物保存得相當好,具有歷史意義,於是大家努力的將這棟民國二十三年間建造的建築物保存了下來,成為桃園縣第一座位於校園內的歷史建築。
 校園改建的主旨在於給孩子一個安全優質的學習環境,這是大人世界必須給予學生的保障,而另一方面為孩子留下馬祖未來的文化資產,也是不可或缺的考量,介壽國中小如何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選擇一個可行的平衡方案,將考驗主事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