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婚姻已是馬祖社會普遍現象,所產生的新移民家庭,更成為馬祖家庭型態重要的一環。馬祖地區外籍配偶達近四百人,十位女性之中,就有一位是外籍配偶。少子化的時代,外籍配偶扛起負責生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如果社會不能正視、肯定她們的付出,一個不快樂的主婦與媽媽,怎能養育出健康、快樂、正常的下一代。
台灣社會目前每四對新婚夫妻,就有一對的配偶來自異鄉;在新出生的嬰兒中,超過百分之十三點五的比例是由非本國籍的母親所生。但目前無論是法律政策、教育制度、文化提供、消費服務,甚至社會大眾,對她們的態度仍非十分友善。
初期時候,迎娶外籍配偶者以老兵或中下階層民眾居多,加上社會傳宗接代的觀念,外籍配偶的概念逐漸被簡化為生育工具的刻板印象。而她們在家庭中也沒有被合理對待,家暴、受虐事件時有所聞。近年來,由於人數激增,外籍配偶開始爭取權益,她們第一個要求就是正名,希望社會以「新移民女性」稱呼她們,取代外籍配偶、陸媳、越媳等稱呼。其實,不管是台灣或馬祖的住民,大部份也是從大陸移民來的,而現在的新移民只是晚到一點,在跨國婚姻、新移民家庭逐漸增多的情形下,不只新移民要適應我們的文化與社會,我們更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族群,才能減少不同種族、文化間的差異,共同建立一個多元的社會。
現在政府已經放寬新移民的工作權規定,只要證實是合法婚姻,最多只要十五天,她們就能取得等同工作證的居留證。但法律放寬了,社會觀念並沒有同時進步,許多雇主對於雇用新移民仍觀念保守,使她們就業率低。語言、習俗、觀念的不熟悉,是新移民就業最大障礙。但我們也看到許多努力、勤奮、傑出的新移民,她們認真上課識字、參與社區活動、協助自己的姊妹,這些努力的表現,都令人對新移民女性的能力刮目相看。
多元化社會,不論是外勞或是新移民,對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不可抹殺的貢獻。但是,新移民女性的勞動處境不佳,有時僅因「沒有身分證」就被拒絕雇用,或是只能做派遣工;即使已有身分證,也常因來自東南亞國家或有差異口音,雇主常以各種理由拒絕雇用,或被迫接受較惡劣的勞動條件,同工不同酬。此外,新移民女性最大困境是難以融入新的社會,這又與她們處境往往受社會排斥,如不對稱的婚姻關係、社會接納程度低、社會支持網絡薄弱,以及生活適應困難等有關。
要保障新移民人權,除透過移民政策與相關措施的執行,在婚姻移民的運作機制中更扮演重要角色。也有必要嚴查、取締移民女性在求職與就業遇到的歧視與差別對待,適才適用,給新移民女性與其能力相當的工作,以增進其福祉和國家整體生產力。同時落實輔導新移民學習中心業務,除了對新移民教育,也應向外推展文化融合,讓國人認識新移民,培養多元文化素養及建立世界觀,以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為原有文化注入活力、新血。
將心比心 關懷新移民
- 201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