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特殊的地緣環境與時空背景,金門、馬祖在民國38年以後,就成為兩岸衝突的主要焦點,但另一方面金馬在台北與北京之間,又扮演著某種程度的中介角色。但隨著國際情勢變遷與兩岸關係改變,特別是大三通之後,金馬在兩岸互動中其角色逐漸邊緣化,尤其馬祖受限於空中交通等條件,在兩岸交流中更顯孤單冷清,甚至連接起馬祖與大陸的「橋」-馬祖與馬尾航線,也幾乎快無法經營,業者虧本苦撐。
立法院於89年3月21日三讀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並於同年4月5日公布實施。90年1月1日我國開始試驗金門、馬祖對大陸地區的小三通。小三通政策原本用意是希望促進離島經濟繁榮,但在實行後對馬祖的經濟成效卻不大。十一年過去,馬祖小三通越走越回頭,與民眾原本落差極大。馬祖小三通的無以為繼,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交通限制,第二個原因是政治管制。以馬祖與黃岐為例,黃岐航線自民國98年1月首航後,除幾次專案申請的航班外,該航線一直難以突破,究其原因,就是兩岸高層不願開放而設置重重政治管制。如果不是兩岸政治管制,航程僅約30分鐘的馬祖、黃岐,早已以經濟整合方式,自然形成一日生活圈。
馬祖小三通是我國大陸政策的一環,雖然小三通政策與馬祖民眾的生活最息息相關,但是對於該政策,兩岸地方政府卻幾乎沒有參與決策的機會,小三通的走向完全決定於台北與北京高層的談判。
大前研一在其著作「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The invis-ible continent: 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y),建議政府應該充分認知無國界世界的經濟動力,乃是來自特定區域對全球資訊、技術、貿易與投資網絡的參與及投入,並據此認知政策的制定,並不是採取頭對頭的對抗與蠻幹。國家的目標應該是以人民的生活水準,藉由區域經濟合作去參與無國界世界的提升,政府對區域的限制應該越少越好。因此我們建議兩岸中央政府,應對馬祖黃岐交流、馬祖馬尾交流管得越少越好,讓兩岸民眾自行經濟整合。
過去金馬可以說是兩岸疆界分野的絕對界線,兩岸雙方都在此界線上部署數量龐大的軍隊,在全球化時代下,過去民族國家人為劃定的疆界,成為人民經濟交流與幸福生活的阻礙,因此我們建議小三通政策應該具有全球化的新思維,過去馬祖在民國40年代扮演的角色,是緊握的拳頭,在全球化無國界時代,馬祖應扮演張開的雙手,打造成為兩岸無國界發展的經濟特區。
無疆界思惟 經濟交流應取代政治管制
- 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