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社會自戰地政務以來,長期都是公部門能量大於私部門,在戰地政務期間民間團體甚至可以說是公部門由上而下所扶植成立。在戰地政務解除後,馬祖社會雖然民間團體數量大幅增加,但許多民間團體仍倚賴於公部門之補助與輔導,民間團體欠缺自足財源與活動能力。但馬祖之改變,不能僅期待公部門之自我轉型,我們希望未來馬祖社會能出現有力量、有效率之「社會企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在政府和企業相對忽視或相對失敗的領域,展現其社會能量,讓馬祖社會更有生命力。
目前世界各地的公益團體都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在政府補助、企業捐款,以及個人贊助縮減情形下,導致公益團體在財務方面,面對鉅大的挑戰。公益團體為求自尋發展生路,開始嘗試借用商業方式來創造資源,藉此提高組織效率,持續組織運行,形成「社會企業」,做為達到經費自主和理想實現的途徑。
社會企業是以企業的手段,來實現社會的目的,換句話說,即以營利實體的方式設立非營利機構,運用商業模式建立與本身理想願景相關的企業,融合價值與經濟的運作模式。公益團體從事營利事業或引進企業管理精神,在全世界的公益部門、政府部門,或者學術界,已經形成一個引人矚目的趨勢。
目前馬祖某些民間團體接近社會企業之精神,如某些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宗教團體。馬祖某些社區發展協會嘗試推出社區產業商品,試圖創造盈餘,以使社區自給自足,減少政府補助之依賴,其社區商品之創意與精美程度,甚至高於特產店販售之紀念商品;另外,地區某些宗教團體,特別是佛光山與慈濟團體,由於其母團體即是某種形式之社會企業,因此其馬祖子團體,不論是選舉期間或平時,幾乎都不向政府索取資源,其組織營運之基礎是來自於團體成員與社會個人,這些宗教團體雖無公部門之資助,但仍能產生極大的行動力,而其組織效率也高於公部門,可說已具社會企業之雛形。
馬祖目前社會企業仍未成熟,相反地,如同其他民主國家之弊病,部分民間團體每當選舉時,常以團體成員之選票做為交換籌碼,向政府「勒索」資源,團體之旅遊吃喝、進香參訪,都要政府補助,變相形成用公家資源來豢養小團體,不利馬祖「市民社會」之形成。
社會企業家是道德思考,務實行動,以效率的角度探索公益。馬祖目前不缺縣議員、立法委員等「政治家」,但是馬祖社會仍缺少「社會企業家」之出現,我們期待未來馬祖社會能出現結合民間力量和服務專業的社會企業架構,提供改造馬祖新的可能想像。
社會企業 改造馬祖新的可能想像
- 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