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對公共政策,或是地方事務議題,討論切忌泛政治化,也不宜有過多揣測、聯想,應正面、理性的提供建言,以及不同角度的看法,不僅可活絡地方意見自由市場,也是地方進步的動力表徵。
公共議題真諦,原本就是要經過討論,各自表達看法,不過地方論述意見易牽出背後因素。不容諱言,自從大大小小選舉之後,議題表述總是揮不掉這些陰影,對地方意見市場有負面影響,長久如此會帶來視聽錯亂,二來易流於口水,大家只是看看而已,比較不會有所共鳴。
民主社會的自由市場中,言論自由擺在第1位,主要顯現它的精神與意義,在追求自由、公平的路上,不諱言的說,近年坊間討論的心情、方向都有待調整及調適,以健康的態度面對,不然偏離航道,對地方改革進步及共識凝聚會產生削弱作用。
地方經由多面向政治活動後,我們並沒有耳聰目明,大家反而在不經意下產生是是非非一堆,主要在於對事情做放大聯想,或是過多的解讀,平情而論,大家內心深處都不願見到的場景。就放大聯想來說,源於自我揣測,未就正向思考問題,把自己陷入框框,這不是最佳解決方式。以過多的解讀而言,也是庸人自擾,延伸更多問題。
地方體制變革之後,意見市場是慢慢還原自由常軌,而多元社會本來就有多元聲音,我們認為,對地方事務,當有不同的看法與意見,尤其是公共議題或新的政策及建設,若能先經由各自表述,激盪出新的火花,再慢慢整合、化解與尋求共識,這是民主的健康過程,也是能讓地方持續向上的動力。
馬祖沒有色彩之爭,也沒有意識型態,只有選舉留下後遺症;我們認為,議題嚴格來說,對單一議題過度渲染,應該拋開個人意見,以理性探討地方議題,並待各界建立共識,共同為地方升級而努力。馬祖需要改變、改革,應多元思考議題,並突破傳統思維,多做有前瞻的公共事務,馬祖才會大轉彎,為地方言論自由市場注入良性和理性。
每個人都很主觀,所以在發表論點時,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除了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外,更不能有預設立場,不明瞭部分還要保留幾分,做適度、適當的表述,這樣得到的認同更高;而較情緒性的言語,牽拖到選舉或是個人喜惡,閱聽人反而會質疑動機,得不到多數認同。
我們尊重言論,也尊重每個人意見表達,但不宜因對方不同意見,對其惡意嚴厲評斷,這樣不但傷了別人,也傷了地方和氣,更無法在政策論辯中,理性地找尋出最佳政策方案。
正面、理性的論述意見
- 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