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個寓言是這樣記載的:某個村莊裡頭,住了一位裁縫師和鞋匠,一位會縫製精美的衣裳,另一位會製作堅固又大方的鞋子。當裁縫師鞋履破損時,找鞋匠維修,相對的,當鞋匠缺乏可保暖與裝飾的衣服,找裁縫師即可解決此問題,兩者合作無間,十分愉快。突然有一天,彼此看對方不順眼,不願再為另一方提供所掌專業,於是裁縫師自己纖細的手指修理鞋靴,鞋匠用不純熟的手勁與花亂的視力拿針縫衣;最終,彼此均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生活上所需,反倒付出更多成本。當彼此意識到唯有靠彼此分工與合作才有辦法繼續生活之際,兩人即握手和好,恢復往日的互助。
欣見在經建會的折尊衝俎下,完成了金門、馬祖、澎湖的「離島區域合作平台」,至期外島三縣在生態、生活、生產等「三生」畛域有所滋長。從經濟學角度揆視,跨域合作的簽署之所以成立,不外乎在於兩方面:第一,透過合作分工機制,能使資源共享,降低各自單打獨鬥的成本,發展規模經濟的效益,滌除過往因爭取稀少性資源而陷入的紅海泥淖。第二,透過這般夥伴關係的建立,找到發聲的立基與窗口,發揮「群」的力量,透過團體的氣勢,讓中央正視長期被忽略的海上島嶼。更進一步洞穿,也就是彼此在「供給」與「需求」上找到了效用極大化的均衡點。跨域治理概念的引入,固然給予馬祖地區轉型與發展的契機,在未來看到另一絲曙光;但在執行上是否能運作裕如、順勢而為,抑或僅為水中月、鏡中花,仍必須審視有否能攻克「三不一沒有」的罅隙。
資源不互通,合作美意打折扣。府際間合作的前提,首重視的是彼此資源是否對等,能否各取所需。當彼此所擁有的資源效益非對稱時,弱勢一方單賴富者支助,而富者卻未能從中獲取相對互利時,彼此合作信任感將產生裂痕,難以有效賡續維持。
對話不兌現,如同紙上畫大餅。儘管首長在簽定備忘錄之際,均異口同聲要將願景付諸實現,打造一個美好與夢幻的未來;但或因政黨不同、理念歧異、思維轉軌、資源落差等因素,因無強制力的驅使,使得該項協議書價值成為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不如長官說的一句話之白紙,最終成為口號,無疾而終。
中央不支援,宛如空中樓閣。地方間的合作,除單賴政府的運籌帷幄外,更需中央政府的「授權」與「授能」,讓地方自治團體間能在相當空間內,用自己的人、錢、權來綜理跨域事務,企盼能發揮綜效;否則,將空有外殼,而沒有實質內蘊。
沒有合作文化,導致沒有這回事。跨域治理與合作,並非憑藉制度設計與政策規劃即可觸媒,反應從根本思維改造,灌注合作的組織文化為蘊底,讓這般文化從上到下充斥與擴散後,在執行上方能得心應手、繼往開來;否則,不良的制度移植,將招致政策失靈,致生沒有合作這回事的窘局。
離島地區的合作平台雛形已初步框出,也為彼此共生共榮打下一基礎;到頭來,合作的最終遠景,仍是在互利互惠,讓彼此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以資「有利可圖」,俾使利益最大化。然而,在合作平台正式上路前,彼此應坐下來思考如何收服「三不一沒有」的蹇滯,以迎向永續發展的可能,讓離島不離心!
區域合作 避免三不一沒有
- 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