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油電雙漲的檢討聲浪中,離島水電補貼被搬出來檢討,雖然離島建設條例保障離島享有和臺灣人民一般的水電資源及價格,但實際上來說,離島所用的水電資源成本較本島多出數倍,不管自來水或台電公司在離島都是賠錢,每年以四十到五十億的速度在賠,而台電也說明虧損的四分之一用在離島補貼。
相較其他離島,馬祖完全仰賴傳統能源,不管是珠山電廠還是高耗電的海淡廠,都是用國家極大的資源在做後盾,與馬祖鄉親實際付出不成正比,未來若被檢討則受影響也最大。
在馬祖對於水電資源從不便到方便,大家感受到現代文明的舒適,但有些看似先進的作法卻是走回頭路,以東引燈塔為例,現在在周邊房舍仍可以清晰看見過去的雨水收集管線,是當年用水不方便時所遺留下來的。現在因為自來水方便,所有相關雨水回收系統都已經不用,但東引用的都是一度近七十元的海淡水,這到底是現代文明,還是走回頭路?
日前有台大的教授高成炎教授,應縣長私人邀請抵馬,他不但是反核的大將,更是對綠色能源研究有所專精,在馬祖三天兩夜的行程中,進行許多馬祖環境生態的瞭解,當然無法立即提出專業意見,但也認為從實驗性質開始做起並非不可能,唯有真的去做,馬祖才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能源政策。
台灣當前替代能源所占的比例,約只有5%,內容包括風力、水力、太陽光電、生質能、地熱等等。然而綜觀現況,再生能源雖不需燃料,但其設置成本偏高,故尚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但小區塊的應用絕對有可能,例如以風電結合海淡廠,馬管處新的南竿服務中心,也已經設有非常小型的風力發電機,利用有限但卻頗具教育意義。
發展綠色能源,人類也將腦筋動到了自然潮汐身上,北愛爾蘭外海的「斯特蘭」福德灣,就設立了一座獨一無二的潮汐發電系統,這座看起來就像矗立在海中的發電怪獸,由兩具20公尺寬的渦輪所組成,安置在一根固定於海底的垂直鋼柱上,潮汐流速會推動渦輪,每分鐘旋轉14圈,所產生的電力足以提供上千戶家庭使用,這也是全球第一個利用潮汐發電直接供電的地區。由於斯特蘭福德灣也是自然保育區,潮汐發電會對海洋生態帶來什麼衝擊也讓人擔心,但根據海洋學者的觀察,海豚的數量並沒有減少的跡象,現在持續觀察中。
地球的傳統能源正在急遽消耗中,朝再生能源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為馬祖下一代找出永續發展的路,正視我們環境的優勢,找出適合的再生能源政策,從實驗到接納,也許現在說來是個夢,但夢想就是讓人實踐的。
再生能源,馬祖必須做的夢
- 201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