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公共道德的觀光環境

  • 2012-05-15
 隨著觀光旅遊旺季的到來,各民宿與餐飲等旅宿業者無不大張旗鼓的整頓,至期能藉由神秘的地中海氣息,為馬祖帶來觀光的「藍色經濟」。在地區轉型發展下,觀光成為馬祖重要資源與發展命脈,對於旅客的造訪,我們期待的不是「一票玩到底」形式,僅來一趟,無意再次重遊;取而代之的,係「多層次漫遊」,能逐次深度探訪,享受樂活與細膩領略四鄉五島風采。
 學會自律,能營造一個公共道德的環境。柏拉圖曾有一番藏諸名山之語:「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慾望與快樂的控制。」邁向民主步徒的馬祖,百姓們應學會走出人治關係時代,接受「民主與法治」的生活方式,讓彼此相互尊重與守法度,使社會更加禮貌性。諸如在交通工具的搭乘後,隨手將垃圾丟入垃圾桶或順手帶出丟棄,讓下一位搭乘者有舒適的環境,而非恣意拋扔在座位上;又如,不能貪圖一時方便,而將車輛任意停擺在路邊,除有礙觀瞻,更增加公共危險;再如,不因自己便利,讓寵物隨地大小便,對環境造成破壞,更造成後人困擾。
 學會包容,能營造一個公共道德的社會。蘇格拉底嘗言:「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馬祖有別於台灣的特色之一,即在於濃厚人情味,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我們應加珍惜與傳承,特別在當今資本當道的社會,不應該為少數利益而惡言相向、錙銖必較、相互傾軋。彼此能共同生於斯、長於斯,是種緣分與福分,應當把握與惜福,多一點寬容與相助,能讓生活更和諧與愜意。
 學會同理心,能營造一個公共道德的社會。觀光客願意再次造訪,很大的動力是在於有賓至如歸感受。觀光固然讓業者看到財源,但在利潤之餘,應思考如何提供一流服務與攬勝,使安排與規劃能讓旅客有物超所值、值回票價的認同感,久久不能自己,有著再度回訪的引力;倘一味的只顧慮人潮與錢潮,而忽略以客為尊的心理認同,將使遊客「終身難忘」,一去不再復返。
 曾有網友這樣寫道:「馬祖的天空比希臘還藍,藍得不像話,有機會一定要走訪一次!」馬祖如珍珠般的神祕與富麗,勾起了許多旅人的靈魂,激起來訪的興致;但在與此同時,觀光要能發揮「長尾效應」的話,應從學會自律、包容、同理心開始,營造公共道德的環境,讓我們的觀光效益賡續不墜、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