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議」不要「抗議」! 用商議取代爭議

  • 2012-06-27
 隨著博弈公投日期的近逼,鄉親對該議題的討論度日益熱烈,無不引頸期盼能對家鄉發展表達意見,引發為幅不淺的公共討論;對於自戰地政務時期至落實地方自治當今的馬祖,能有如此對話辯論的公民參與,值得嘉許與肯定,更或可做為其他縣市學習的標竿對象。然而,公投的結果雖是民主的表徵,但往往卻是一翻兩瞪眼,幾家歡樂幾家愁,必有利害關係人因此受波及,引發後續的抗議與不順服的表現。職是,雖然公民投票是政策規劃與方案選擇的管道之一,但為減緩阻力與滯礙難行,嗣後或可引進「審議式民調」(Deliberative Polling),來決定公共問題是否進入政策議程,以及合法化前的選案選擇。
 「審議式民調」最早於1988年由James Fishkin所創用,主要係改變以往民意調查結果多為二分法(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復加上受訪者可能對問題不甚了解而做出的回答,影響政策判斷。具體來說,審議式民調作法為先行抽樣數十至數百位公民,將他們聚集在一起,針對某項公共議題進行第一次的問卷調查;而後,發予他們相關資料並講授有關議題的專業知識,進行小組討論,並邀請相關學者專家、民意代表、政府官員與其面對面辯論、溝通、討論,釐清公民對問題的疑惑;最後,在公民們對議題知情與瞭解的背景下,再次進行同樣問卷調查,以得知在具專業知識的情境下,民眾最終的判斷與想法。
 目前媒體所呈現出的聲音,只是少數較具意見強度公眾所表達出的看法,並不足以代表民意全貌。儘管民主社會係「以數人頭取代打破人頭」、「以『紙』彈取代『子』彈」;但在「公民治理」與「新公共服務」的行政大纛下,面對多元的想法與視框,要使民主更進步,在決策規劃時,應澈底落實公民參與,用審議的方式,邀集不同關係人共同商討,彼此溝通與問責,創造共享價值的對話,以得知最終之想法與意見,而非把反對者或抗議者一味視為阻礙進步者、遲延發展的絆腳石。
 公民投票固然是民主鞏固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決策規劃的重要技術,但其前提應為「參與民主的政策科學」;進一步來說,即政策主事者首要任務並不在以專業知識設計出各種政策方案,而係促進民眾在政策過程中的參與,強化民眾在政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就目前狀況來看,對某些鄉親而言,引進觀光博弈是馬祖的金雞母,找不出比其更能帶動馬祖發展的政策工具;但亦有鄉親持反對意見,認為引進博弈將會改變馬祖善良的風俗,並且經濟上甚至可能失大於得。博弈是否為最適當與允當之選案,或可以審議式民調方式,深入而仔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