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希曼在其經典著作《退出、呼籲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分析企業、組織和國家在面對衰退時如何做出回應,縣府在推動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混雜著來自縣民的「退出」、「呼籲」與「忠誠」,因此如何面對縣民的威脅退出、嚴厲呼籲與支持忠誠,是所有縣府單位各主官管必須思考的課題。
赫希曼分析,個體在面對產出品質不佳的服務或商品時,通常會選擇兩種行動:「呼籲」或「退出」,「呼籲」的行動包括建議、抱怨、投訴等,以提供組織改善方案或表達心中「不爽」;而「退出」則是澈底脫離該組織、「用腳投票」搬離該社區或消費者不再購買某商品。
另一種情形是面對組織衰敗,個體既不呼籲,也不退出,而是選擇「保持忍耐」,這常是靠「忠誠」在支撐,赫希曼指出「忠誠」的基礎是消費者剩餘,由於「退出」將可能有喪失累積地位、找尋新商品或組織等成本,因此「忠誠」能延緩個體做出「退出」的決定,甚至某些消費者剩餘較高的組織內個體,還會主動為組織付出。
縣府在治理過程應重視縣民「退出」、「呼籲」與「忠誠」的反映,特別是「呼籲」,這是政治共同體成員最常出現的行動,因為當民眾或民意代表提出各種難堪批評與攻擊的「呼籲」時,這也就是在「不退出」的前提下所做的各種行為,真正做出「退出」決定並付諸行動的選民,是不會多花力氣採取「呼籲」的選項。
對執政者而言,當組織衰敗時,首先要做的是,是要能及早察覺並重視民眾的「呼籲」,並且讓民眾先做出「呼籲」的決定,而不是先立刻「退出」。同時也要針對民眾提出「呼籲」進行改正,讓選民繼續選擇留在組織內,支持政府政策。縣府近日計畫到各鄉辦理基層座談會,傾聽民意,重視各種「呼籲」,是相當正確的政策。
另一方面,「退出」對組織而言,也未必全然是壞處,消費者的大量退出,對組織的最大好處之一是,是讓首腦警覺到組織即將崩潰,而採取改善措施,或是「退出」也能激發更多人提出「呼籲」,特別是某些成員是用「大聲退出」的方式來離開該組織。因此公部門對於「呼籲」應更要加以重視,避免在支持者都「退出光」或「快退出光」時,才明瞭民意的趨向,最後面對組織崩潰或選舉慘敗的結果。
政治學者Almond、Verba的研究顯示「回應性」與「政治效能」具有正相關,因此縣府各單位應重視縣民的「呼籲」批評,珍惜縣民的「忠誠」支持,並儘快醫治組織的衰敗,不要讓支持者的忍耐到了臨界點,而選擇「退出」。縣府應透過各項具體公共政策,回應民眾的「呼籲」,增加縣民的政治效能感,打造優質的縣政治理成績。
縣政治理的退出、呼籲與忠誠
- 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