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活動已在世界各地蔚為風潮,各地方政府無不希望藉由觀光與文化的連結,透過節慶活動強化旅遊形象,進而帶動地方觀光人潮。
今年馬祖秋天,縣府舉辦了系列活動,一方面傳承馬祖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發揮銜接夏日旅遊旺季的作用。特別的是這次文化局將以往各自舉辦的社區節慶活動,整合在一起,資源共享,統一宣傳,達到分進合擊的整體行銷效果。
今年秋慶活動包括9月29日牛角做出幼、10月6日鐵板燒塔節及10月21至23日的媽祖昇天祭等,這幾個月來縣府同仁都非常用心辛苦籌辦,希望能在鄉親、遊客面前,呈現最好的馬祖節慶形象。同時搭配兩年一次的縣運動大會,整個秋慶時節,馬祖預計將熱鬧非凡,是不可錯過的文化大集合。
在節慶活動中,我們看到社區的生命力,但也看到某些隱憂,如部分社區或團體,過度依賴政府的補助,漸漸失去強調社區的自主凝聚,或是原本應該由社區自行支出的項目,卻「假公濟私」,都要政府買單,對於獲得公家補助金額多少的關心,反而更勝於節慶活動的最初目的。
公家對節慶活動的補助應該只能是配角,主角仍然應該回歸到社區參與,如果只有公家補助,而沒有社區參與,則活動將沒有人文的靈魂,而地方節慶活動也將難以繼續,節慶活動將變成外來公關公司的「複製」、「貼上」,失去馬祖的文化特色。
另外,公部門對地區各項活動的補助也應有所區隔,屬於對內凝聚的宗教型活動,應屬民政局補助;對外招客的觀光型活動,應由觀光局補助;而上下傳承的文化活動,則由文化局補助。但近年我們也看到,常有打著對外招客大旗的觀光活動,卻沒有發揮原本預期的觀光效益,花了數百萬政府補助,但觀光客卻少得可憐,活動變成「自嗨式」的島內例行公事,這類的「觀光」活動,都應該回歸民政局補助。
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指出,人類文明社會以舉行儀式與慶典來傳達快樂、悲傷與榮耀。因此,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節慶,來表達當地群體的喜樂悲歡與傳遞重要意義。馬祖的節慶活動,應該強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找回祖先曾經共同擁有的感動時刻,而非是其他活動的複製,應讓來馬參加節慶的觀光客,都能帶著特殊體驗回台灣。節慶活動的成功在於社區群體的參與支持,而非公家的補助,我們期待馬祖的節慶文化能越辦越好,增加觀光吸引力與旅遊形象,甚至將馬祖節慶辦到具有全國知名度,讓全台灣、全世界都知道馬祖的文化特色與節慶魅力。
節慶活動的成功在於社區參與 而非公家補助
- 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