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兩年一度的體育盛會-縣運動會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雖然各鄉各校都是嚴陣以待,試圖以最小投資來發揮最大戰力,往年學生要趕場競賽的鏡頭,今年可能依然免不了再次出現,各賽場熱鬧之餘,也帶給大家很多的省思,就是我們的體育存在很大的問題,包括社會上的次等觀感、校園中的不重視,以及公部門的投資不足,讓馬祖體育很難在縣際、甚至國際上發光發熱。
地區的體育發展,向來不會讓鄉親與「興盛」兩字聯想在一起,雖說現代受少子化影響加上影音聲光的誘惑太多,年輕一輩很難投入長期穩定的體育活動,或是多因形單影隻,不受原團體人員重視,而漸漸選擇淡出或是其他活動,讓地區體育團體向來是難以擴張與壯大,這也是亟待突破的框架。
一般分析地區體育難以成長茁壯,主要歸因於社會上的次等觀感、校園中的不重視,以及公部門的投資不足;首先來探究社會層面問題,地區民間長期以來存在「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小朋友在國中小還好,如果到了高中還在專心玩體育,可能無法被家長所能忍受,長久下來就形成學生族群與成年之間的體育斷層,可從近年縣運會田徑賽場上社會組選手寥寥可數見端倪。
再來是校園的不重視,雖然從國小到國中都有安排體育課,但多半只是學得皮毛,等小朋友升到國三後,跟體育更幾乎是完全脫鉤,一切還是成績掛帥,即使碰到兩年一度的縣運會,各學校也是臨時性的加緊訓練,短期間的訓練能有何成效?大家心知肚明,只能靠學生自己能否發揮天賦,所以一些縣運會的紀錄常常是高掛20、30年未能被破,與其說是現在學生體能不如從前,不如直說是現代教育五育嚴重失衡所致。
最後就是公部門的投資不足,雖然每年體育主管單位及各單項協會,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賽事及培訓,但總是流於形式,每年在玩的都是那些人,一直難有大量新血的加入,這是一個警訊;再者是今年縣運會的預算問題,受到財政緊縮影響,連帶縣運會經費也要被迫瘦身,許多單位是難為無米之炊,或是部份只具政治上的意義、形式上的邀宴及其實不需要太多開銷的地方,卻始終無法降低支出,導致真正投注在選手身上的經費是相當有限,近日也傳出部分代表隊對於住宿安排相當不滿,因為大型旅社都拿去招待所謂的貴賓,讓小選手們三、兩天就要搬來搬去,這樣如何安心參賽,無怪乎會有抱怨之聲。
我們認為,既然舉辦縣運會,一切就該以選手為首要考量,即使經費有限也該以選手需求為優先,才能讓各鄉各校感受到尊重,主管單位也應思考如何長期穩定的培養體育選手,避免地區體育生態斷層持續擴大,才能真正成為樂活健康運動島。
發展體育 要以長期培訓運動員為本
- 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