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觀光 不能忽略自然環境的承受力

  • 2012-10-07
 近年來,來馬祖觀光的旅客人數年年成長,觀光產業是政府近年來積極發展的產業,也取得不錯的成果。但在創造觀光收入和擴大就業機會的正面價值之外,公部門和業者也應為不斷增加的觀光人潮對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預為防範,以免旅遊品質降低。但迄今所有的討論,都是站在開發的角度,拉抬旅客的「量」,而未考慮到「質」,發展觀光如果不能把「永續經營」做為核心思想,旅客人次就算衝到每年數十萬人次,也只是短期現象,甚至對馬祖環境造成永久傷害。
 平心而論,近幾年來馬祖的觀光品質確實有提升,例如交通網的佈建改善、觀光景點大致整潔乾淨,旅宿的質與量也有進步。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一個更上位的觀光政策,以永續經營為核心,考量自然環境的承受力,估算可以接受的旅客成長數量,以及必要的觀光建設,包括交通設施與旅館需求,避免資源錯置的蚊子建設,或是過度開發,竭澤而漁。現階段大家談到觀光,共通點就是希望人多。因為人多,所以要多蓋旅館民宿,進口更多的遊覽車,但是一味地求多求快,可曾想到超載對當地的生態帶來壓力。
 雖然說「觀光業是無煙囪的工業」,但觀光業還是會產生污染,尤其在觀光客人數超過環境負荷時,對環境的傷害就造成了。此外,觀光客亦會帶進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在與地方的文化交流、衝擊後,究竟會成為地方文化的養分,更豐富文化的內涵,抑或成為斫傷文化生機的毒藥,在在都值得深思與反省。文化學者或觀光業者都強調獨特的文化是最佳的行銷利器,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常見為了遷就遊客的口味,文化活動媚俗化,到後來失去了原始的風味,趨同於大眾化的口味,如果最後導致原味盡失,剩下虛無的表象,觀光客也不來了,那時兩頭落空才是最唏噓的事。
 馬祖由於海峽之隔,使得馬祖的旅遊觀光受限於必須規劃為隔夜的中長程遊程。但是因為它是個偏遠離島,加上歷史環境的背景,想親臨馬祖的觀光客,一定是想體驗一些真正屬於馬祖的特色。馬祖由於自然環境保存良好,又有許多的傳統聚落與歷史遺跡,原本就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不同於台灣的旅遊點,許多設施都是水泥鋼筋刻意雕琢出來的人工景點。因為觀光是以環境為本,保存自然的環境其實更吸引人。而這樣的環境,是不需要太多人為的規劃插手,太過人工化的環境,其特色反而喪失。觀光客大老遠跑來馬祖,不會有人想去一個跟台灣都會公園,或鄉間休閒農場規劃相同的馬祖休閒農場的吧!
 人們常說:「有破壞才有建設」,或說「有建設必有破壞」。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都會改變自然景觀,設施興建得當,則與景觀調合而相得益彰,否則有不倫不類、突兀的情形,嚴重者喧賓奪主,甚至破壞景觀。 因此,馬祖任何公共設施之興建及經營管理措施,必需熟慮到景觀與生態的脆弱性。台灣昔有「美麗之島」之稱,但隨著人口增加,都市社區快速成長,在經濟建設、土地開發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社區開發、採取土石及採礦、基地等之開發行為,使得美麗之島逐漸失去往昔之美色。馬祖列島面積都不大,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試想為了拚觀光倍增,結果觀光客大舉造訪,但是燕鷗卻飛走了、花蛤沒了,這會是馬祖想要的結局嗎?
 看好馬祖的觀光潛力,可以預見馬祖未來將創造更高的觀光收入,及帶動更多觀光就業人口和投資,但是人滿為患的觀光「錢」景,也同時嚴重考驗馬祖觀光設施的承載力 。正面而言,人潮對發展觀光旅遊及拚經濟,當然有很大助益,然而推動觀光,如果只在意遊客數字成長,旅遊品質不但沒提升反而下降,最後只會自斷商機。一旦生態被搞爛了,想要回復可是難上加難,而物種一旦滅絕了,幾乎是不可能重生。其實,人為的建設與活動與環境的自然發展是可以維持一個距離,而不會彼此深度的衝擊。例如我們要建設一條馬路時,如果可以多花一些心思去設計與思考,讓馬路可以融入在自然環境中,讓建設與自然環境取得和諧的平衡狀況,只要有心,並且未雨綢繆,觀光建設和自然環境是可以兼容並蓄的。馬祖的觀光永續發展,不能夠習慣於眼前的利益,必須持著永續生存的價值,路才能走得長且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