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臺馬輪因為海象因素停航,東引立刻有要求啟動島際船舶協助輸運的需求,然而在調度之際,會發現可以調度的船隻僅有馬祖之星,而馬祖之星卻因為一日要執行三航次莒光航報而興趣缺缺,更不要說必須配合莒光航報時間,前往東引的時間是下去四點半以後,在隔天一大早就要返回,以便接上第一班的莒光航報的時段。
造成這樣的困境主要有幾個因素,首先在莒光航線政策朝一百五十噸以上船舶要求後,大和的閩珠系列無用武之地,原本兩組船員已經解散一組,僅有的一組每日執行小三通航報,因此即便有船舶停靠碼頭,也沒有人可以開船。而一百五十噸的船隻有限,馬祖之星與金龍輪只能合作,由金龍輪擔任替代船舶,但各跑各的線。
再來,東引鄉親向來對於島際船舶接受度不高,然而當面對臺馬輪停駛時,一樣必須仰賴島際船舶的協助,過去的排斥讓東引航線做罷,也讓民間船舶因為缺乏這條航線的商機,而未做任何的運能準備,僅能每次緊急調度。
最後小三通的持續萎縮,加上預計102年可望完工下水的新島際交通船,民間船公司當然希望未來可以爭取經營公有船舶,自有船舶的投資意願自然大幅降低,然而地區若缺乏流動性船舶可資調度,未來將會發生許多實質上的問題,像是船舶故障的支援、航線的調度,發生船舶危機時的救援等等。
曾經討論過讓閩珠系列船隻介入南北航線競爭,有效讓南北航線的載運噸數提升,然而也引發南北海運的抗議,對於經營多年的獨佔航線,要開放競爭,民間業者自然有所反彈,然而有競爭才有進步是不爭的事實。不管是莒光或南北竿航線,追求更好的搭船品質,已經是未來的趨勢,也是地方政府與船公司必須面臨的考驗。
馬祖是一個由多個島嶼組成的縣市,交通船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公車,維持所有航線的順暢,解決旅客的滯留是首要之務,民眾當然要求要坐大船,被「關島」要立即輸運,但地方政府卻必須面對錯綜複雜的糾結,在其中找出平衡點,找出合理的遊戲規則,一邊輔導地區業者提高船舶品質,又必須維持縣內自有船舶的流動性,才能在必要時候互相支援與調度,各離島都有單方面的需求,但維持全縣各離島的交通順暢,才是政府首要的職責。
島際交通面對的難題
- 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