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者麥可•桑德爾在所著《錢買不到的東西》(What Money Can」t Buy)一書中曾指出這樣的觀察。瑞士這個風景秀麗但卻重度仰賴核能的國家,一直在找尋國內一個可置放核廢料的地區,但幾乎沒有一個社區村落願意提供這樣的場所。在尋覓許久後,選定中部山區一個僅有兩千餘居民的小村莊沃芬希森(Wolfenschissene),做為擬儲放定點。在進行地方公民投票決定前,經濟學家先進行了一項調查,詢問倘國家要將核廢料置放場所選定在社區內,是否接受?儘管這項「鄰避設施」不受歡迎,但仍有過半數公民同意(51%);但弔詭的是,若國家給每戶按人口比例發放回饋金,並將核廢料安置社區,同意的比例卻大幅滑落(25%)。
從經濟學的視框來看,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透過「誘因」的滿足能達到供給與需求平衡;但當經濟市場介入公共道德與正義面時,誘因的存在,將產生質變。案中社區居民縱令不願成為核廢存放場,但因體認到國家發展與成長之需,仍同意其設置,展現出公共精神;但當政府用金錢方式換取百姓認可時,會被認為是在進行一項利益交換、買賣、交易,等同於是用出賣健康換取金錢,似乎是種買票與賄賂的行為,貶低了自主意識。職是,在高度文明與開化國家,公民社會的發展,讓金錢誘因無法成為有效暢行無阻的政策工具,反倒會被視為一種歧視。
馬祖公共政策運作最可敬的地方就是社區意識,如果中央給馬祖的建設只是水泥式的破壞,沒有經過社區意識的凝聚與討論,這種建設馬祖未必需要。過去馬祖建設相對落後,鄉親們為求建設聲嘶力竭,而公務員更是多少高粱都願意乾杯下去,但是部份建設馬祖,真的是馬祖需要的嗎?這些建設是否經過社區討論審議?我們認為,建設與政策方案應建立在住民的共識,而非中央的施捨,馬祖人的公民意識才是公共政策的主角。
馬祖要發展觀光,所需具備的首要條件之一,即在於公民共識的凝聚與在地認同。建設的帶進,只是發展起飛的一步,鄉親要著眼的應該是如何集體進行社區意識的匯流與觀光改造,又或是如何建立起人文薈萃的地方情感凝聚,讓經濟的厚實成為地方民眾的共同努力鵠的。倘一味的只在乎補償金的多寡,卻猶乏思維上的轉型,欠缺公民義務的注入,政策的最終,將淪為「窮得只剩下錢」的憂慮!
錢買不到的東西:公民意識的甦醒
- 201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