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黃金人口」的帶動及影響力

  • 2012-11-26
 隨著生活環境改變,馬祖近10年的退休人員幾乎都留在馬祖,我們再建議人事部門多做思考,如何介入規劃及凝聚這塊人力資源,不是邀他們吃吃飯或是交由退休協會執行,需要公部門「帶」動他們走出來,參與社區及服務地方。
 文化部長龍應台最近稱退休人口是「黃金人口」,主要是豐富的人生閱歷,是人生的黃金,社會的資產,而不是一種負擔,並倡導鼓勵退休的音樂、舞蹈、美術、勞作等專長人員,都出來在村落發起合唱團、舞蹈團、繪畫班、書法班,使得「村村有藝文」,真正在偏鄉離島深耕文化。馬祖公教退休人口都是具完整行政經驗,很可惜都沒走出來,也無法讓他們很樂意參與感。
 志工也好、義工也好,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指標,地方實力就在於民間的草根力量。一個社區的活力,社會的進步,是看到草根人民的動感力;或許不可能立即就會滿地開花,如果可以善用「黃金人口」才能資源,把他們當作珍貴的資產,透過他們推廣社區文化,才有機會讓偏鄉離島文化可向下扎根。
 地方公職退休年齡已下降,這也是好現象,未來更是一個趨勢,因為不退都不行。人生是周而復始的,因年過50,無論是誰在職場的人都要面臨退下的情境,並要接受退下的心境。
 近年地方公教退休族群,絕大部份都留在馬祖定居,不像過去在卸下公教工作後舉家遷台。他們雖在台灣也都有置產,還是選擇在自己家鄉度過晚年生活,當與此間生活環境及觀念價值的改變有關,也等於留下地方專業人力的資產。
 在人的生涯中,規劃諸多大大小小事務,問題是往往忘了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做周密思考,更不用說有做事前準備,致使退下後多了很多時間,加上馬祖生活圈子很小,更感退不出又走不進這個社會,這樣對退休人員也不是好事。固然,地方成立有退休協會或聯誼會,但力道還是很小,唯有公部門介入,才能繼續點燃他們生命的熱情。
 公教人員退休後,他們學習新事務、新生活,培養新的休閒活動之外,但是時間還是很多;同時,他們要留存的不該再是銀行存簿的數字,而是在退休生活之餘之便,要運用現有的精力、資源,將他們儲藏自我存摺能量發揮,為地方奉獻付出,也才是他們最感快樂的事。最後走出來,除了要自我調適及面對環境外,組織規劃帶動及設計也是最大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