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身邊的幸福

  • 2013-01-06
 提起幸福,會連想到文明、財富、享受。但俗話說,金錢萬能,卻買不到幸福。馬祖在去年度多項城市調查中,鄉親主觀幸福感都名列前茅,「幸福」正成為許多國家、城市的施政目標。不過, 我們也要知道城市的幸福只能是一個籠統的目標,與個體的幸福認知永遠會存在著差距。因此,在追求完善公共政策之外,如果能夠同時追求心靈的提升,認真過生活,知福、惜福,相信馬祖的整體幸福感會更美好,感到滿意。
 去年底,蓋洛普公布全球幸福感排行榜,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不是全球極富的卡達,不是人民平均壽命最長的日本,也不是大學畢業生比例最高的加拿大。拉丁美洲國家在前十名裡占八位,台灣表現不錯,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幸福的國家。令人好奇的是,新加坡以四成六墊底。有人說幸福就像是一杯白開水,既平淡又必須。有人很有錢,可是每天辛苦勞碌,幾乎沒空度假,也沒有多少放鬆;有人錢不多,但是沒有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每天快樂過生活。幸福這東西,總是在不經意間降臨,必須要靜靜地以一顆平常心去感受。
 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幸福。在社區中,鄰居間的寬容體諒亦是生活中的幸福。在天寒地凍的冬天裡,全家坐在餐桌前圍爐,吃著熱騰騰、香噴噴的火鍋,是幸福;在學校裡,和朋友在教室玩耍、聊天,在操場上追逐嬉戲,困難時互相幫助,是幸福;和全家人坐在客廳,一起看影片,有時開心的哈哈大笑,有時傷心的哭泣,有時害怕的尖叫,是幸福;幸福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想要幸福其實不難,只要自己認為很幸福,便能擁有它!
 政府對幸福指數的追求,並不妨礙民眾對貧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乃至腐敗問題等等的質疑。某種程度上講,建設「幸福城市」的過程,就是在擴大社會公正、彌合階層裂痕、尋求社會共識。公共政策的幸福訴求,未必一定能夠覆蓋所有民眾的感受,但卻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程度。幸福城市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但是關鍵是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公共供給,讓人民感覺舒心、安全、踏實、有保障和尊嚴。
 小而美的馬祖如果能夠結合資訊、通訊、旅遊、交通,達到無縫接軌目標,以及創造極佳社會福利,馬祖其實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經濟的高度成長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強調幸福、快樂生活,已經是許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未來的馬祖,除了物質層面的建設,精神層面的人文發展亦是重要,讓居民擁有幸福感,進而建立認同感與信賴感,大家自然會長久居住下去。從公部門到民間,尋找真正能讓馬祖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