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民治理:後官僚主義的推展

  • 2013-01-20
 回首過去,在鄉親以及縣府團隊的努力下,合力完成了許多項的公共任務,創造出許多令國人驚艷與注目的成果。在迎接金蛇年的伊始,也是新願景的開端,我們除了在公共政策上的鞭策精進外,更期待公部門的組織文化,能從韋伯式的「官僚典範」,往注重「影響力」與「探索問題」的「後官僚典範」前進,讓縣政運轉更有人情味、更具彈性力。
 在戰地政務時期,由於強調狹隘的效率觀,過度講求層級節制、命令統一、控管施政成本,這往往會使得基層公務員墨守法規,產生「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盲思,導致過於怕事,無法在縣政運作上有番大破大立的做為,進步幅度受限。但在全球治理洪流下,對於公務體系應大刀改革,注入創新與回應的內蘊,來迎接另一個驚嘆號。
 公務員在馬祖扮演相當重要角色,是縣政巨輪得以賡續運轉不墜的螺絲釘,也是發展藍圖重要的工程師,縣政推展除了有效確立行政責任與強化工作倫理外,以應重視「授能」與「當責」,建立在互信互賴的基礎上,賦予更多的榮譽責任感,讓公僕從被動的解決問題,轉而主動的發掘問題,肩負著僕人領導哲學的遠景,讓服務不再是冷漠無感。
 對於公民價值偏好與需求,不能等閒視之,要忠實兌現。馬祖面積小、人口少,是實施商議民主最佳的區域,也是對話互動最理想的規模;進一步言之,公部門看待鄉親,應從新公共管理大纛,視其為「顧客」的思維,轉變為「公民服務」的信念,不能再以狹隘效率觀為圭臬,而要的是反思如何提高公民的參與權和決定權,讓縣民成為馬祖真正的主人。縣府團隊要意識到,儘管專家專業意見十分重要,但已不是舞台上的唯一主角,也不是主導操縱全局的導演,「公共專業主義」已不足應付民主社會的複雜互動與挑戰,公共政策應要融入更多元來源的聲音與提案。
 由於近年馬祖的蛻變萬千,一夕間躍上了各媒體的版面,也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但在這般高度期許下,我們應更加努力,不單只有表層光鮮亮麗,內層的文化底流也要跟著變遷,讓公僕的服務更貼近民意,塑造真正屬於馬祖的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