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提升為儀降機場最大意義不是開放夜航

  • 2013-01-24
 在地方政府積極爭取下,南竿機場可望在今年2月7日起,正式由目視機場提升為儀降機場,這也是南竿機場開航以來,最具突破性的改善,在不改變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利用航路規劃與增設儀降設備達到提升飛航率的目的,但由於現階段民航局並未開放南竿機場夜間降落,所以在夜航這個功能上並無多大意義;而南竿機場實施儀降後,最大的功能是可提升11%到19%的飛航率,一年之中約可增加五百至八百個往返班次,而僅開放起飛的夜航,其實對馬祖航線而言並無多大助益。
 南竿機場開航以來最令人詬病的是,經常因為天候不佳而關場或轉降,這是因為南竿機場至今仍為國內少數目視機場之一,在能見度及雲幕高限制下,機場的使用率偏低,無效飛航率高;過去包括民航局在內的各界人士均認為,南竿機場若不炸除牛角嶺,便無法由目視提升為儀降,飛航率永遠無法提升,但在地方政府積極研究爭取下,首度提出希望能透過飛航研究的進離場航路規劃與儀器的搭配,讓目視提升為儀降,這個建議獲得民航局及專家的認同,對民航局而言,這種作法也是一種飛航管理上的突破。
 由目視跨越門檻成為儀降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實質意義,根據國內民航相關規範,就理論上儀降機場只有能見度的限制,並無所謂的雲幕高限制,馬祖南北竿機場實施儀降後之所以仍有雲幕高限制,是航空公司基於安全考量自訂的規範,因不與航空相關法規範相牴觸,所以民航局多半會尊重航空公司的內規。而實施夜航的最大先決條件必須是儀降機場,南竿機場也因為即將開放儀降而實施夜航,但因為地形的限制,未來夜航僅開放起飛而無法開放降落,表示未來南竿機場所有班機仍必須在終昏前降落,就實際功能面來看,南竿開放夜航僅可延長最末班機的作業時間,在增加運量與飛航率方面並無明顯助益。
 南竿機場開放儀降的最大意義與功能,應是在於提升飛航率,根據民航局的模擬與評估,未來南竿在實施第二階段儀降(預估今年8月)後,飛航率可提升近20個百分點,以101年南竿全年飛航3499班次計算,未來因為實施儀降而增加的航班,平均一天將近一班,對於提升運量與穩定性而言是有很大助益;將來所謂的南機北降次數將大幅減少,這是南竿機場在花最少經費下能做的最大改善,也是南竿爭取儀降的最大意義。
 馬祖南北竿機場改善之路十分艱鉅,但不可否認這一路走來是漸入佳境,過去因為有關機關的不重視或不了解,讓馬祖人回家的路一直是漫長的等待,我們樂見南竿機場因實施儀降後所帶來的改善,但著眼於長期穩定的發展需求,馬祖仍需一座可長可久的精確儀降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