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監督 讓民主政治更加健全

  • 2013-01-30
 馬祖從民國81年戰地政務終結,到現在回歸地方自治已經20年餘,此間歷經5屆的縣長與縣議員,看似有相當政治歷練與經驗累積,但嚴格說來,馬祖民主政治還尚未成熟,公民社會亦尚未健全,系統中也缺乏有淘汰及政治甄補,有民眾擔憂馬祖的政治發展將被派系所壟斷;我們認為應打破陳舊思維,讓各種聲音說話,鼓勵全民參與各項公共事務,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與不同意見,促進「公民社會」實現,也才能讓馬祖政治健全。
 回顧戰地政務解除時,由於長期壓抑與管制,致使當時民主人士及民間情緒迸發,各種訴求大量浮現,加上自治伊始,各項法令制度均不完備,人員也是良莠不齊,突顯當時的百廢待舉,民間改革呼聲之高。而20年來,在縣府及民間共同努力之下,馬祖硬體建設上逐年有改善,也奠定了未來發展的根基;而軟體上卻未見同時精進,馬祖的政治生態與選舉文化,從候選人不買票,轉變成媒體報導買票行情全國最高,十分諷刺。
 現代民主國家,隨著社會多元化,許多政策是鼓勵民間參與,但馬祖因環境限制,各類政治甄補都缺乏年輕化,年長者經驗及成熟當然值得學習,但老船長總有一天會凋零,因交替時刻若不見年輕一輩出來接棒,失去舵手的小船將成無的漂流。我們認為這是受「精神禁錮」影響,就是從家庭中長期以來的父權式威壓及迷思,讓年輕人感覺反正自己微不足道,一點表達異議的空間都沒有,即使明知某些決議是有問題的,也只能硬著頭皮將錯就錯,久而久之,馬祖自然看不見有「權能」的新一代。
 社會學者都知道「公民社會」存在的重要性,一個公民社會需要一群有識之士在關鍵時刻出面發聲,才能讓公共政策決定透明化,避免政策成為少數人的利益交換與黑箱作業,健全民主社會發展;我們認為,要打破陳舊思維、讓新的聲音說話,關鍵在帶動青年的政治參與,加強在地行動,積極培養對在地的責任感與認同感,進而鼓勵積極參與各項公共事務,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與不同意見,進而建立新一代公民獨立意識,促進真正「公民社會」的實現。
 我們認為,青年的公共參與是需要時間奠基,且長遠的播種工作,要思考如何讓公共參與更為普及化及年輕化,並逐步往下紮根,為健全的公民社會奠定基石,可多鼓勵年輕一輩參與公共活動,馬祖的未來是在年輕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