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當年爭取三體快輪被外界批評痴人說夢,內外夾攻的批評讓這個提案成空,然而隨著經濟部委託船舶中心的研究結果出爐,證實馬祖三體快輪原來不是夢,三體快輪這種國內少有人知悉的船型,確實適用於海況不好的台灣海峽,也成為兩岸高速運輸快輪的建議首選,囿於既有知識與經驗也讓馬祖錯失一個大好機會。
海峽兩岸在99年6月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兩岸直航、陸客自由行及大陸十二五規劃等政策的經貿發展趨勢下,未來兩岸客貨運輸量將有大幅潛在成長之商機,除航空及一般海運運輸模式之外,海上快速運輸模式亦為不可或缺之替代選擇。而如何橫跨台灣海峽獨特的航行天然險阻環境,其中最適合兩岸快速運輸船型將佔有舉足輕重之關鍵角色。
在馬祖掀起三體快輪的議題後,行政院也在總統指示下展開相關研究,針對這一臺灣陌生的船型做更深入的瞭解,突破國內行政與學界的盲點,在國內既有之船舶開發核心技術基礎上及考量市場需求情況下,積極建立開發兩岸快速運輸船型之關鍵技術。經濟部技術處發展此一適合台灣海峽獨特海域營運之快速運輸船型概念設計,計畫成果將落實於國內船舶工業,成為船廠爭取此高值船型商機時之重要技術支援,達到船舶產業價值再創造之目的。
成果發表簡報中,呈現不同船型(單、雙及三體)之耐海性能比較、台灣海峽海況分析、流力分析技術及船模試驗、船體結構極限強度分析技術、船體運動控制系統、最適船型概念設計,甚至提供營運模式概述、人員疏散、船艙設計等。
研究結果兩岸快速運輸最適船型為三體船型,主體長寬比12以上,最適側體組合,低造波船型;合宜GM值,兼顧穩度及耐波性能,全長約120公尺,全寬約27公尺,最大載客人數約1050人,貨物約360公噸,合宜營運船速35節以上,採用柴油主機+噴水推進方式,採用輕量化安全鋁合金船體結構,符合國際海事組織高速船法規(IMO HSC Code)標準,亦符合國際知名船級協會高速船船級。
營運模式概述則若以台中或台北至廈門或平潭為主要航線,營運船速35節以上,單趟航程時間均可於4小時內完成,可當天往返,來回票價約為航空票價三分之二價格;貨運價格約單程12元/公斤。三體快輪臺灣海峽行不行?答案是可行,並且更優於單體及雙體。
這項研究對馬祖而言可說是遲來的真相,證實當年我們不是做一個夢,而是一個確實可行的船舶政策,要讓馬祖立足於兩岸三地之間,今天大三體夢已遠,馬祖至少二十年內自外於這項新船舶科技,但如果樂觀一點,爭取一艘東引與臺灣間的小三體,或許可讓馬祖再做一個夢。
馬祖三體快輪原來不是夢
- 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