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迎春節 避免食材浪費

  • 2013-02-03
 隨著春節將屆,又到了尾牙宴客與全家團圓的時候,為表現主人的誠意及象徵衣食無虞的過年氣氛,通常會準備豐盛的料理,因此常常出現剩餘食物的現象,造成食物浪費的問題。「食物浪費」已成為臺灣民眾生活習慣的一大隱憂,在提升物質生活的同時,如何維持節約的美德,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生活目標。節約不僅可減少食物和金錢的浪費,更是提倡環保的體現。
 現在,臺灣的廚餘產生量高,與消費和飲食習慣有關。店家常以「買二送一」、「第二件八折」等促銷方案,刺激消費者購買超過實際所需的食物,某些餐廳也設計「吃到飽」菜單,鼓勵消費者在盤子裡堆滿食物。另外,喜宴、尾牙、謝師宴等場合,總是一桌滿滿美食,根本吃不完,卻因為中式菜餚大多湯湯水水,不方便打包。近年來,馬祖地區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商業興起,大宴小宴不斷,「食物浪費」的情形亦愈來愈常見,因此,如何做到不浪費食材、控制食材成本,值得大眾一起省思及付諸實行。
 根據調查,台灣人年浪費的食物總量275萬多噸,若以每人每年約需547公斤糧食計算,足以讓台灣26萬低收入戶人口吃上20年,而同時世界上還有14億窮人,每天只靠1.25美元維生。雖然廚餘不全是吃剩的食物,也包括一些湯湯水水,以及許多骨頭、果皮、枯腐菜葉等不能吃的東西。但不論如何,「剩食」總是事實,因為食物耗損和浪費所造成的問題並非只有糧食本身,還牽涉到資源的浪費,包括生產、運送、加工、貯藏等過程所耗用的能源及資源,也會產生不少二氧化碳排放。雖然說改變一個習慣不容易,但我們若能去體會食物的珍貴,去感受農民種植的辛勞,也去感受在飢餓中尋求生存的那顆渴望之心,相信一定可以改變浪費的行為。
 目前,除了國內公部門與民間環保團體都推出不少減少食物浪費的作法,像是計畫性購買食物,吃不完的外食儘量打包回家,在家煮食則養成吃多少、煮多少的習慣。另外,許多國家也發起「停止浪費食物」行動,提供消費者有所依據的行動方案,例如:如何在採購家庭日常所需時避免浪費;提倡有效率的家庭支出規劃和選擇理性的購買伙伴,以減少衝動性的購買行為,避免多餘的食物與包裝物最後都被棄置在垃圾桶或垃圾掩埋場。
 近年來,因氣象異常,糧食產量減少而糧價高漲,但富裕國家的食物浪費情形並未稍減。一些精緻化的食材或飲食習慣,更增添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畜牧產品的耗能和溫室氣體產量約占所有食材的一半,但其所提供的熱量卻只占所有食材的五分之一,因此,改變飲食習慣、稍減口腹之慾,也是挽救地球暖化的重要方法。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能減少食材的浪費,就能減緩熱帶雨林的破壞,或是可以紓解糧食不足地區,讓饑民不致於挨餓。
 每個人都要追求豐衣足食的生活,但是在飲食無憂的日子,也要體會食物的珍貴,不要讓令人眼花撩亂的促銷手法瘦了你的荷包、浪費寶貴的食物,更造成無謂的資源損耗和環境成本。春節即將到來,願大家一起珍愛眼前這衣食無憂的幸福,也一同感恩生活,讓自己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