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祖海空交通議題,出現重大資訊之轉變,首先是三年之前馬祖所爭取的三體快輪,最後獲得船舶中心證實,三體快輪是最適合兩岸快速運輸船型,但三年之後,馬祖卻已失去亞洲第一的機會。另外在南竿機場方面,南竿機場在啟用十年之後,中央認同楊縣長的建議,經內部評估研議後,今年將進行裝設左右定位輔助台(LDA),可望提升南竿機場飛航率約11.3%至19.1%,鄉親才發現原來南竿機場不用大興土木,僅花千萬也能進行提升改善,十年才走一步的機場改善,十年之後馬祖的交通政策又能再多走出幾步?從兩項海空交通的轉變,突顯了中央對馬祖交通政策的侷限與矛盾。
首先在三體快輪方面,楊縣長在三年前就任後,即提出三體快輪的先進提案,希望能讓馬祖海上交通快速提升,最後馬總統還特別召開會議研商討論。雖然最後未能成案,但總統也指示行政院進行三體快輪的研究,經濟部技術處並委託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中心)研究,日前研究結果出爐,經船舶中心進行單體、雙體及三體之耐海性能等比較,最後認為三體快輪是最適合兩岸快速運輸船型。
以目前的新臺馬輪建造而言,其船型、船速、噸位幾乎與舊臺馬輪差不多,就算建造完成,與三體快輪相較,可以說是「原地踏步」,而這也預告了未來二十年馬祖海上交通幾乎已沒有重大突破的機會。馬祖對三體船舶的觀念「領先中央三年」,但胎死腹中的三體夢,馬祖再爭取的機會渺茫。
另外,南竿機場今年已啟用十週年,由於南竿機場是目視機場,因此航機起降經常受天候影響,縣長楊綏生提出經由儀航程序的修訂,來達到提升為儀降機場的目標,這個建議案獲得民航局方面的認同,並正式啟動評估機制,今年LDA工程完工後可望提升南竿機場飛航率,並開放夜間起飛。
楊縣長所提的南竿機場改善方案,當時就連馬祖在地的民意代表都認為不可行,並對醫生背景的楊縣長說,「如果當醫師都可以懂交通,那我也會開刀」,事後結果證明楊縣長的方案是有所根據的,幸好有民航局副局長李萬里的支持,以其飛行專業與熟悉行政程序,使得南竿機場改善能夠成案,讓南竿機場啟用十年後,跨出重要一步。
從三體快輪與南竿機場改善之公共政策發現,中央對馬祖的政策有其侷限,解決方案一直趕不上馬祖民眾的需求,我們不明白是中央不夠專業,還是不夠重視?馬祖交通改革不能再等,我們希望中央未來能夠以其專業,重視馬祖問題。不要如前立委曹爾忠所說的「切香腸理論」,中央對馬祖的政策常常是切香腸,要一片,切一片,給一片,其他的下次再切再給,不願送出完整的政策方案。期望中央能比博弈投資商更重視馬祖交通問題,十年之後,讓馬祖交通建設脫胎換骨。
三年之前 十年之後
- 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