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說文化形成誰之過?

  • 2013-03-01
 馬祖關說文化盛行其來有自,人口總數幾千人的島嶼,公務員或民意代表就佔了一大部分,誰家沒有議員、代表或公務員的親戚、朋友或同學,因此在馬祖要公事公辦或完全一視同仁,似乎總是有著許多的阻礙,也讓馬祖鄉親習慣打電話找人幫忙。
 人情是中國人最難以推諉的藉口,加上選舉文化造成的惡性循環,讓選民人數非常有限的馬祖,總是難以擺脫關說文化。從好的來看,看醫生、喬病床、換工作找人幫忙,讓身處偏遠離島的民眾不致於求助無門;從壞的來看,不尋求正軌按部就班完成業務,而期待別人給個方便,例如申請建照,明明就是合法申請案件,但總要拖到來不及,再找人幫忙看可不可以快一點,自家搭建違章建築,還要找上有力人士幫忙,不管是否奏效,這都是一般民眾的基本反應。
 這樣的民眾反應,其實是公務員必須負起很大的責任,公務員執行公務必須一視同仁、依法行政,在可行的行政裁量給予協助無可厚非,但若曾經被發現同樣一件事有不同的處理標準,那就給予民眾尋求關說的藉口,反過來說也給予公務員執行公務的壓力。
 馬祖的民意代表不好做,根據選區的劃分後,擁有實際投票權的鄉親更是屈指可數,老百姓向民意代表表達意見代為發聲,因此在沒有行政權的民意代表身上,關說與關切其實很難分野,就事論事可以是監督行政,但以人議事就涉及關切。
 關說的存在也因為行政體系的效率問題,一件申請案動輒數十個章子,其中有一關卡不順遂或是各單位推諉,關說就成為爭取合法權益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方法。關說的可怕也在於關說的有效性,可以讓刁難的變容易,使違法變合法,行政裁量範圍因人而異,若找到有力人士就讓事情一切順利快速過關,那少數人錯誤的行徑,就讓法律的公平、公務員的尊嚴及政府公信力摧毀殆盡。
 馬祖人與人交往密切,過去的生活背景讓人與人習慣互相幫忙,也因為身處外島更需要彼此的照顧,在合乎情理的部分給予協助,導引以正確方式處理,是每一位公務人員的責任,而對於民眾一視同仁也是每一位公務員的責任,有關係沒關係,找關係沒關係,任何有力人士介入都無法影響公平合理的公務作為,方是終結關說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