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砲戰自衛隊補償 國防部要更多一分關懷體恤

  • 2013-03-11
 慰助也好、補償也好,代表的精神層面大於實質意義,至於,國防部發放823戰役馬祖自衛隊員慰助金作業要點設定門檻,思維又是從台北觀點出發去看問題,其實沒這個必要,因離島小區塊,加上屬補償性質,應該要有更高的角度去關懷,我們支持縣府行文爭取刪除排富條款,期待中央美意能體恤外島年長者的心情。
 從受理作業以來,鄉間年長申請者最近不但為擁有不動產名字苦惱,更有為轉移而傷腦筋,我們認為,國防部實無必要訂此規定,反而製造民眾故意去跳過門檻,形成無謂的困擾及作假。
 當然,發放是要有個標準或是對象認定,但是要性質而定,況且離島人數原本有限,為了補償政策,不僅要放寬認定,再規範「排富條款」,也失去政府體念過去付出者的照顧初衷。
 「排富條款」有異議,正如鄉親所說,在823砲戰期間,民防隊員配合部隊協力作戰是所有民防隊員的功勞與苦勞,不是只有比較窮的民防隊員的功勞,因此發放慰助金不應該區分窮富。希望縣府與立委合作爭取,讓所有民防隊員都可以領取慰助金,這是對於當年砲戰期間民防隊員的適合補償。
 也有民眾說,範圍已縮小到高齡長輩,沒有必要再對老人家有所限制。論及823砲戰,中共雖未直接攻擊馬祖,但也處在風聲鶴唳之中,當年大家都是緊張狀態,也都在躲防空洞,我們並沒有要求補償普及到全民,只是對當年參與民防隊的年長者有所安撫,並不算過度要求。
 回顧過去五十年,因時代背景,金馬列為第一接戰區,不但行動、生活受到管制,平時協助軍事戰備訓練、後勤支援之外,更納入整體作戰;當年,與台灣後方同胞相比,外島民眾承受的責任、壓力及不便,他們是無法深刻感受、體會。
 中央繼民防自衛隊員補償金發放之後,接著進行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補償申請,到823砲戰自衛隊員補償,其目的都是在彌補軍管時期導致權益受損甚至受到傷亡。歷史的創傷無法挽回,唯有透過補償等方式,使受害者及親人精神獲得慰藉,使傷害減到最低。
 補償固屬精神層面,意義卻很重大。我們也知道每一段時期環境不同,也出現不同的制度,在早年時空環境中,身為老百姓卻注定是受害者,而且沒有反對的權力。今天大環境改變,中央政府面對過去問題,以誠意作出回應,訂定補償條例,國防部不應再作小框框來綁住,要站在高度去看,多一分關懷,多一分體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