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海洋保育 為後代守住生機

  • 2013-03-17
 國內媒體報導,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去年出海釣魚,卻一整天釣不到一條魚,驚覺台灣四周海域惡化,於是號召學者專家成立「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督促政府改善,公開呼籲各界重視污染。被視為釣魚新天堂的馬祖海域,雖然還不致於淪落到「一整天釣不到一條魚」的地步,但是若不減少捕撈、淘汰三層流刺網、底拖網等漁法,或改用較大網目的漁網,讓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終有一天也會面臨無魚可釣、無魚可吃的海洋生態浩劫。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百分之八十五的魚種已過度捕撈,若情況持續惡化,到二○四八年將無魚可吃。馬祖位於台灣海峽北方,由於水中溶氧充足,加上沿海及海底湧升流區營養鹽充足,是許多海洋生物喜愛的棲息地,擁有活潑繽紛海洋生態。但是,如今隨著海洋被過度捕撈與、污染、棲地被破壞等人為因素所重傷;加上海洋的保護必須耗資龐大,成效一時之間難以得見,搶救海洋資源的問題一直難以獲得公部門重視。
 環境污染也是造成海洋生態災難的主要元兇。很多人都已知道位於夏威夷與加州之間的北太平洋有個「太平洋大垃圾帶」,面積相當於美國的第二大州-德州。堆積著所有你能想像或想像不到的廢棄物,如寶特瓶、牙刷、燈泡、瓶蓋、下水道污染物等。在光照、風吹和洋流作用下,被分解為小塊,有些只有米粒大,形成大範圍的「毒湯」,魚類吞噬後,這些毒素傳遞進入更龐大的掠食者體內。「投入海洋的東西會進入動物體內,最終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許文龍說得好:「咱這一代將環境污染成這樣,還禍延後代,實在是罪惡」。
 馬祖四面環海,為避免過度捕撈造成魚類減產,以及阻止愈稀少愈貴愈要吃的海鮮文化,必須要拿出具體的作為。海洋保育要有成效,還是得靠政府、漁民、消費者三方努力。不過度捕撈、保護棲息地是當務之急外,不排廢污水、不用塑膠袋、不增加海岸人工設施、不棄置垃圾於海洋等行動,也都是減緩漁業資源持續惡化的良方。為了永續生存發展,尤其漁民、釣友常認為保育的規範,不利他們生計利益而拒絕配合,更是要採取積極的態度推動生態保護宣導,讓漁民、釣友了解符合可持續原則的捕撈方法的重要及好處,將環保意識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海洋才能生生不息。
 馬祖沿近海漁業資源一度相當豐富,但因過度捕撈,及鄰近大陸地區帶來的垃圾等污染,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加上海鮮文化的盛行,滿足了少數人的口腹之欲,卻讓多數人承擔龐大的環境資源債,這樣的偏誤應該立即導正。若再不採取更嚴格的管理手段,高經濟價值的魚類會有滅絕的一天。每天出門就能望見海的我們,更應懂得珍惜大自然賜予的禮物,共同致力海洋資源的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