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社群與傳播科技的興起,公眾資訊的傳遞不一定要像過去一樣依賴傳統大眾媒體,在網路媒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傳遞訊息,每一個公民都是一位記者,這是一個人人都有發聲權的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m)時代。
Shayne bowman與Chris Willis曾指出「我們正在開啟一個新聞學的黃金年代,但這個新聞學並不是過去我們所認知的新聞學。媒體未來學家已經預言,到2121年,閱聽人提供50%的新聞,傳統媒體已不得不逐步採納和實踐這個全新的形式」。過去大眾傳播是單向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擁有者是無冕之王的象徵,大眾傳播媒介提供什麼樣的訊息,通常一般大眾只能被動接受,或是受到其議題設定所影響。大眾媒體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不論是威權或民主社會中,都是各方極力討好拉攏的對象。
但在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網路論壇發表自己的看法,打破大眾傳播的資訊壟斷,大眾媒介掌握媒介真實的權力越來越小。在公民記者的時代,一個小小網友的留言,就有可能顛覆一個大牌記者的論述,傳播者與閱聽眾之間的切割越來越模糊,閱聽眾利用網路科技與社群散佈,也能發揮傳播的影響力,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傳播力量。
面對公民記者的媒體趨勢,本報在去年改版時,即增加電子報的互動性,希望讀者不僅是被動的接收資訊,也能主動地提供在地消息,讓馬報的資訊傳遞,能夠從過去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讓每一位縣民的故事,都能成為馬祖日報的焦點,期望馬祖日報能從訊息發送者,轉變為一個縣民發聲的平台。
公部門在面對公民記者的時代,也應該改變過去從上而下的思維,轉而傾聽每一位公民記者從下而上的聲音,並對公民記者所反映的事項「馬上處理」,增加民眾對公部門的信任。公部門如忽視網路上的建議或投訴,未能重視網路「分享性」的威力,則將可能產生滾雪球效應,讓錯誤惡化,誤解擴大。公部門應該要傾聽公民記者的聲音,重視公民記者的建議,透過政治溝通與即時回應,讓公民記者成為公部門施政績效最好的傳播者。
公民記者不同於傳統記者,公民記者強調參與性、主觀性、開放性,提供一種不一樣的新聞觀點。在去中心化的公民記者概念下,每一位縣民都是公部門施政的傳播者與監督者,公部門應鼓勵公民記者發聲,並重視公民記者的建議,透過雙向溝通,持續修正公共服務作為,讓縣政服務在互動模式下,鄉親都按「讚」!
街頭巷尾 公民記者
- 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