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秀 「馬祖式」的孝順

  • 2013-04-13
 本報4月12日報導馬祖孝子朱光秀為了回馬照顧父親而放棄台灣工作的故事,引發讀者熱烈迴響,在選舉高於一切、網路濫罵互攻、金錢利益交換的時代,這樣平凡的小人物大故事,特別珍貴。
 本報報導,朱光秀是去年4月放棄台灣工作,為三度入院的父親返馬照顧起居,將兩棲連原本不成路的小徑,獨力用近三個月的時間闢出一條寬一米五的黃土路,每天在傍晚天黑前,前往山上菜園帶父親回家不曾間斷,兩人甚少言語的相處,卻讓人感受父子間親密的聯結。
 朱光秀平凡溫馨的新聞,雖不是煽色腥的「裸體加屍體」新聞,但卻能引發讀者的熱烈迴響,因為朱光秀的故事,以最簡單的方式,實踐了我們社會久失的孝順價值。朱光秀目前的生活,儘管可能沒有以前寬裕、工作也不是大官或大老闆那樣顯赫,但是朱光秀每天為父親所做的事,卻是真正讓人佩服與尊敬。
 朱光秀雖然對父親極為孝順,但兩人卻甚少有言語上的互動,這樣的孝順方式,可說是反映出了馬祖人的性格,這是一種「馬祖式」的孝順表現。馬祖人對於父母的愛,不會像美國影集那樣「爹地」來、「媽咪」去、「我愛你」放在嘴邊。馬祖人對於父母的愛,是一種內蘊式的,不會大剌剌表現出來,甚至有時還會刻意表現出毫不在乎的樣子,來掩飾對父母的關心。雖和父母在言語上的互動可能不多,但一切盡在不言中。
 馬祖人這樣「老派」的孝順方式,也沒有不好,「馬祖式」的隱性孝順,已經在馬祖代代相傳數百年,我們不必刻意模仿西方社會,自然就好,真誠就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孝順父母的心。
 面對記者的訪問,朱光秀說,他沒有想太多,回馬祖就是照顧老人家,對於村長及鄰里鄉親的稱讚,他僅表示那只是做應該做的事情,實在不需要宣傳。朱光秀的靦腆低調,對比我國社會政治人物的矯情高調,朱光秀的真誠,更能感動人,因為他不是一種出於選票或利益的計算,而是一種完全真心的付出。
 孝順絕不是老掉牙的八股訓誡,而是我們做人的一種基本價值,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不可一日忘之。「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孝順不能等,孝順要即時,希望透過朱光秀的故事,讓馬祖社會重新重視孝順的價值,也希望未來孝順不是一種「新聞」,而是每一位馬祖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