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事地景對照下的價值呈現

  • 2013-04-19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戰爭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行為,但卻是完全無法避免的事。近年來世界各國有一種將戰爭之災難與仇恨,轉化為具體的文化遺產加以紀念的趨勢,以作為戰爭的殷鑑,更作為追求和平的典範指標。
 最有名的當然是1979年列為世界遺產的波蘭「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與1996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作為世界遺產,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最具毀滅性力量的象徵,而且體現全世界人們追求和平,最終全面銷毀核武器的願望。
 台灣由於時空背景的特殊,在前線的金馬留下許多與戰爭相關的設施,這些設施也因戰地政務的緣故,大部分得以保存下來,成為一種相當特殊的空間元素。馬祖戰地景觀因為地方小,更呈現全島皆兵的特殊現象,濃厚的呈現戰地文化景觀,這一點不但受到學界的肯定,文化部亦將馬祖納入申遺潛力點。
 作為兩岸軍事對峙的最前線,除了馬祖端的戰地景觀外,縣府文化局為進一步瞭解對岸軍事設施,日前特別赴離馬祖最近的黃岐縣,在對方文化單位的協助下,進入目前也已經廢棄的畚箕山軍事基地,與馬祖軍事防衛設施相比較,呈現一種弔詭的相似性。
 畚箕山軍事基地目前正如同馬祖許多廢棄營區一般,已經由解放軍釋出,由黃岐接手管理作為旅遊觀覽區,不過並非經常性開放,現在實際的參觀人數也是極少數,裡面的景觀幾乎與馬祖如出一轍,壕溝、防空洞、加農砲台、心戰喊話的廣播台設備等,連外在的木麻黃樹木都一樣。
 而根據大陸連江縣志(2001)的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初,台灣當局及其馬祖守軍經常派飛機轟炸沿海,並不斷砲擊黃岐半島,在50年代共建19個坑道,可供28053人防避;到1970年10月共挖防空坑道79條、地道54條、防空洞7446個、防空壕735條等,1980年後,隨著海峽兩岸軍事對峙逐漸緩和,大部分坑道陸續進行封閉,簡易防空壕、洞等則逐漸淤塞廢棄。
 馬祖推動申遺的戰地文化景觀範圍,其實不僅是馬祖,甚至連近在咫尺的黃岐都顯露出當時對峙的戰地氛圍,只是地大物博不能像馬祖一般的凸顯,但兩岸對峙的軍事遺址證據,則完全仍存在於彼此的土地上,正如同冷戰時期柏林圍牆的象徵意義,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對照對岸黃岐的軍事景觀,似乎讓對峙氣氛保留的範圍更擴大,兩岸今天互訪並開放軍事遺址的作法,絕對是追求和平的最佳見證,更具有推動申遺的寶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