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人與人之間過度的防衛、相互懷疑與不信任,媒體報導幾乎無商不奸、無官不貪,嚴重摧毀美好的傳統價值。當我們不斷驚呼道德淪喪時,我們實在應該先從自身開始檢討,上至行政首長、校長、教師、民意代表皆應以身作則,建立良好榜樣,提供民眾學習的楷模,才有可能建構優質的公民社會,做好身為孩子典範所應該做的事情。
道德不能向上提升是個嚴重的問題,也是個老問題,歷史常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是古人再怎樣沒品,也不致於不顧顏面、做出傷天害理的事。老一輩人作生意講究信用,商譽尤其重要,現在人做生意不講規矩,只求東西賣出去,錢先進口袋再說。像去年爆發的「假油」事件,行徑簡直就是土匪行為,喪盡天良。這樣的造假風氣影響之大超乎想像,關係到下一代的品德和品味。大人總是批評時下的青少年沒有責任感、沒有願景,但是小孩的性格就在大人無意中的身教之中養成。
德育是一種傳遞,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當整體社會傳遞出來的價值觀是「金錢萬能」、「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家庭的中心變成「電視機」時,當學校教育只是迎合家長要求的「拚成績」,想想,當自己都缺乏品德時,如何教育孩子品德呢?教育家杜威說:「要改變一個人,先改變他的環境。」當家長、老師的身教都可以是典範,甚至於連周邊的同學都在實踐品德的內涵,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傳遞出來的就是「品德」。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品格示範的楷模,一個孩子能否養成優質的人品,父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也就是父母的人格。父母如果能日日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欲望節制,生活簡樸,孝敬尊長,友愛朋友,熱心公益,勇於承擔責任,有為有守,伸張正義,心中常存感激心情。孩子必然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誠實、勇敢、友善、孝順、感恩、尊重、寬恕、奉獻、博愛、公正、禮貌等被稱為有良好教育的品行。也因此,教育家、哲學家史賓塞才會說:「父母透過其生活經驗,累積了好的品德,將其留給子女,就是所謂『給孩子最好的』。」
養成良好人格,培養道德觀不能光用嘴說,需要人際互動身體力行。國家發展首重人才培育,而人才除教育程度、領導力、分析能力、專業能力等條件外,更重要的是品德;如果動機不良,愈聰明的人對社會的傷害愈大。品德教育是根本,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如果父母、師長、公眾人物都能以身教示範,孩子們自然養成有品的人格特質,品德是在日積月累中陶冶出來的性格,必須從根扎起,非一蹴可幾。
社論/品德教育 大人以身作則
- 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