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遊客人數管制需要更多對策而非政策

  • 2015-08-25
 今年的東莒在「藍眼淚」點綴下,知名度瞬間爆紅,讓觀光人潮直線攀升,卻也爆出旅遊承載負荷堪憂問題,使許多鄉親捏了一把冷汗,讓遊客人數總量管制的聲音相繼出現。
 從日本與瑞士等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觀光產業的極致表現就是無煙囪工業,但前提是必須在旅遊和生態環境負荷間取得平衡,才能永續經營下去。很諷刺的是,儘管許多國家深知這番道理,把「無煙囪工業」當作是旅遊覽勝的號召,但為滿足經濟利益與遊客興致,人潮離去後產生的污染與破壞,舉凡垃圾清運與焚燒、環境的重建工程等等,卻必須靠許多「煙囪工業」來協助解決與復原,甚至有永遠也無法恢復的遺憾。洵是,為力求兼顧觀光事業的質與量,人數總量管制似有進一步討論空間。
 遊客人數倏忽之間爆增的結果,首當其衝的莫過於各項硬體與有形服務措施的不足,招致整體旅行品質的降低。像是東莒會出現船位超賣、餐飲不足或欠佳,以及住宿難覓等問題,主因不外乎是人潮的不斷湧入,在經濟利潤極大化的驅使下,許多商家聚焦的重點會在於「量」的層次,至「質」的方面只能暫時擱置一旁。這般的旅遊水準,會讓觀光客感到吃不好、住不好也睡不好,甚至還有回不了家的風險,帶著一肚子的不滿與氣憤情緒悻悻離去,如此無異是給我們一記大大的負評,難得建立的口碑印象在一次的旅行就幻滅。而商家的人手有限,為求不斷供應消費者的需求,整體服務態度在忙碌過程中必定受到相當的影響,容易讓原先該有的微笑與話家常消失,使彼此距離拉遠,那份簡單與質樸的人情味也變淡了。
 人數的攀升雖引進錢潮,但為彌縫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所付出的成本將難以估計。像是每位遊客每日平均飲用2瓶礦泉水,若以來馬3天2夜的旅途時間估算,每人每趟旅程下來至少耗用6只寶特瓶,以一年10餘萬的遊客量而言,所造成的垃圾將是相當可觀的數量;再加上機車近年大量輸入馬祖,成為許多遊客的代步工具,但所排放與造成的廢氣、廢油等,對於島嶼都是一大負擔。又諸如一再查獲有不肖人士假觀光之名,行盜採螺類之實的行為出現;甚至近年也傳出富有「神話之鳥」美名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傳出因人為登島,燕鷗受到驚嚇集體棄巢的消息,讓生態遭受嚴重衝擊。錢可以再賺,但生態沒能及時復育和保育,將是一去不復返的遺憾。
 觀光客總人數的管制目的在於緩減對島上生活與生態的影響程度,延長發展利基,但仍須有相當的配套措施,才能發揮這項管制的功效。我們不能為頭痛醫頭,單單只限定某一地區的旅客數進行限量,果爾如此,將致使觀光資源分配不均,讓發展失衡。公部門或可藉由這次的問題,再次思考觀光瞻前與後顧的方向,研謀如何進行地區旅遊人數分流或是不同路線規劃,乃至是不同的替代方案,讓各鄉各島均衡發展,甚至要把環境保護與海洋資源的管理規劃納入共同參考,用宏觀視野來看待馬祖的進步。
 近年來馬祖在觀光上相繼端出的牛肉已逐步看見成效,我們的旅遊事業其實不缺政策,猶乏的是對策的治理工具。在推陳出新時,不能只看得到榮景與希望,必須把因應的措施與可能產生的問題解方併同納入研擬,用全局思維來審慎觀之,把18套劇本妥適具備,而非問題發生時僅兩手一攤、束手無策。無煙囪工業的經營是門學問與技巧,沒想像中的輕鬆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