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推廣無毒農業 創造永續價值

  • 2015-08-30
 近些年,馬祖已經有人嘗試無毒方式種植,或許剛開始會面臨許多的問題,例如土地貧瘠、病蟲害肆虐,作物賣相差,收成更是有限,但這是轉型一定要走的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與堅持,馬祖無毒農業政策才有可能大步向前邁進,並實現有機無毒島的目標願景。
 平情而論,推廣無毒、精緻農業的計畫,馬祖一直都有在做,而馬祖也不缺農地,但推動起來,總不是那麼的順遂,一則是因為農作政策的歷史原由,二則是農作產收多半還得靠天吃飯,又屬勞力密集產業,老農退休,年輕人意願低,自然談不上永續發展。但時代在變,人心也應該跟著改變,而且馬祖地理位置,發展無毒農業比台灣本島具備有更好優勢,沒有工廠污染、空氣新鮮、生態破壞相對少等,非常適合推廣無毒農業。在消費者意識覺醒的浪潮下,民眾對於無毒農業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已經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已經有不少人自己種菜自己吃,甚至送給親朋好友,多數都不會施打農藥,講求吃得健康。
 事實上,近年來公部門在推廣無毒農業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惟比較欠缺者,便是產業型態的帶動及導入。不管是無毒還是有機,必須面對事項十分繁瑣,還要有農友的配合,以及生力軍的投入;這些工作雖可以用政策做引導,但關鍵還是要讓人看到前瞻性及發展性,才能據以進行規模化的推動。因此,示範型產業及計畫的建立格外的重要。保障農民所得、還給農民尊嚴,亦是發展無毒、精緻農業時要考慮到的問題。再者,須給農民信心,因為農民轉型之後,初期普遍收成不好、賣相不好,政府須給予補貼,並且協助建立支持系統,讓有機商品進入市場。更重要的,還必須得到社區的支持,藉著「小通路」的模式將農產品的供給與社區的消費需求連結起來,才能為小農、無毒農業帶來希望。
 舊式農業是一種過度耗損的作法,以高度化肥、殺蟲及除草劑,在短期內獲得作物,但嚴重破壞土壤環境的生態平衡,讓土地貧瘠無法恢復,更不要談到有毒物質對身體及飲用水的危害。因此有機無毒農業應該秉持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原則之下,盡量加入現代科技研究成果包括溫室、農機、自動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使產量及品質提升。馬祖農業以小農居多,在驗證成本過高,以及慣用肥料、農藥的種植方式,要養土到符合有機標準,中間還有一段漫長的過程。因此馬祖要擴大推展有機無毒農業,必須強化有機無毒栽培的整合技術和經營管理,輔導有機示範區及農業產銷班農戶有機驗證,協助農民生產有機無毒農業產品,並結合產地銷售模式,增加農民獲益。
 馬祖沒有工廠,污染少,仍保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完整的生態系統,及乾淨的好山好水好田園,這些都是發展有機無毒農業的優良條件,這樣的優勢和形象,很容易作為發展觀光時的宣傳,建立馬祖優質的品牌形象。